“我們這里的幾條路都是好幾十年的老路了,平時會車都很困難,消防車和救護車也進不來,這是我們最愁的事。”宜都市政協委員在筆架山路、順城路走訪時,群眾反映強烈,希望開展道路整治。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宜都市政協及時召開了一場“委員助力背街小巷治理”協商會,協調各方力量,大家共同努力,推動人居環境煥然一新,背街小巷的群眾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近年來,宜都市政協推行“黨建+履職”模式,打造“一線協商·智潤兩江”協商品牌,政協黨建與協商履職實現了雙向賦能、共促共進。3年來,宜都市政協累計開展專題協商、一線協商40余場次,解決民生實事130余件。
道路和吃水是農村群眾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高壩洲鎮宋山沖村八組、九組位于宋山高處,隨著宋山景區的不斷開發和現代農業的深入推廣,現有道路和供水設施已難以滿足生產生活需要。面對群眾需求,“委員助推宋山沖路水建設”協商活動迅速開展。“這次屋場會,把解決這個事情提上了日程,我也終于有了盼頭,這是好事,我舉雙手贊成!”村民劉全洋對這次協商活動充滿期待。從供水項目方案、道路擴寬計劃到后續施工,政協委員始終跟進,逐步推動,切實以項目落地落實保障村民有好路走、有好水用。如今,宜都市政協黨組又以路水建設為起點,開啟了以農文旅融合助力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宜都市陸城街道十里鋪村屬城中村,為破解集體經濟發展困境,擬建設一個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但進展緩慢。今年5月15日,宜都市政協經濟委功能型黨支部牽頭,圍繞“締造集體經濟新引擎”,組織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根據協商意見,陸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協活動組組長高亞慶逐一走訪相關職能部門,一個個癥結得到化解,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鎮上派出所離我們太遠了,一旦有什么事,怕來不及!”王家畈鎮毛湖淌村屬偏遠山區,離集鎮24公里,有兩所學校,老人們擔心留守孩子們的安全問題。宜都市政協法宗委功能型黨支部在走訪中了解群眾意見后,迅速開展調研,經研究推動,建設毛湖淌中心警務站提上日程。“民警下沉基層群眾,夯實了社會管理基礎,讓‘平安底色’提升了群眾‘幸福成色’。”黨員委員吳迪在屋場會上感嘆道。如今,新設的毛湖淌中心警務室覆蓋8個村(社區)及轄區內學校、衛生院等,讓周邊群眾更有安全感了。
聶家河鎮衛生院望佛山分院周邊老年群眾眾多,尤其失能半失能老人多,醫院基礎設施陳舊、設備老化、人員不足。委員萬紅渠第一時間協調對口聯系的市政協教科衛委功能型黨支部,通過“委員助力‘頤養聶河’”一線協商活動,推動選址新建望佛山醫養結合服務體。在規劃中,醫院專收失能半失能老人,兼顧周邊醫療服務,輻射聶家河等8個鄉鎮。
據了解,宜都市政協推動形成以政協黨組為牽引,1個機關黨組織、7個專委會等功能型黨組織為骨干,20個活動組為紐帶,覆蓋全體委員和鄉鎮(街道)聯絡總站、委員活動室、委員工作室等N個關鍵節點的“1+8+20+N”政協“大黨建”格局,在探索中不斷完善黨建工作常態長效機制,著力以“黨建+履職”促協商質效提升。
“黨建引領下的‘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是對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的務實實踐,是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效結合,是探索‘黨建+履職’新模式的生動寫照。”宜都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張紅新說。(通訊員 宋明 審核 周平 李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