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問安鎮覃家山村坐落于在水域面積6710畝的陶家湖北端,良好的自然稟賦讓這個小小的村子成為陶家湖畔的“明珠”。但近些年,這顆“明珠”面臨著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
5月15日,枝江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來到該村,與群眾代表、鎮村干部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聚焦“破解覃家山村產業發展難題”,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同心圓基層協商活動。
“我們也想種點好糧食,但我這塊田只有5分,種什么糧食都不劃算,只能種點青菜,吃又吃不完,賣又不值錢。”協商會剛開始,村民代表就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覃家山村湖多蕩多,田塊高低錯落、零星散小,導致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難以實現。
破解這個問題,將原本零散的田塊“化零為整”是關鍵。“小田并大田”改革勢在必行。為此,委員們多次走訪,參與該村4場灣組會,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建議,并宣傳介紹“小田并大田”的思路舉措和周邊成功經驗。
“并了田沒了田界,將來我上哪找自己那塊田?”“自己種還要交錢嗎?”“流轉以后收租金能收多少?”村民們說出了各自的疑惑和擔憂。
“變的只是田的形態、位置,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關系、承包面積和權益,田還是大家的,只是大家從村民變成了股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大家再也不用為灌溉不方便、機械沒法下田發愁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村組干部耐心地答疑解惑。
協商會上,對于“種什么、誰來種、收益如何分配?”的問題,大家最終達成共識:讓愿意種地的農戶,優先選擇離家近、靠近道路水源的位置,形成自種區;不愿種地的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集體對外流轉,形成流轉區,獲得租金收益,村集體也能在流轉土地中增加收入,實現多方共贏。
經過充分協商,大家一致決定,將緊鄰陶家湖、田塊最零散的戴家灣片區作為“小田并大田”核心區,將該區域240多塊小田并為一塊。農業農村部門表示將全力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落地,完善配套設施,讓該片區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
既要種上“高效田”,還得吃上“旅游飯”。協商中,委員們建議,充分利用好陶家湖生態資源,打響“陶湖灣灣”農旅融合項目品牌,把覃家山村打造成陶家湖畔的一顆璀璨“明珠”。(記者 王晶晶 通訊員 周文韜 杜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