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市政協駐村干部,通過‘共同締造’行動帶領我們修建了這條生產道,現在下田勞作更便利了。”站在田埂邊上,當陽市玉泉街道柳林村二組村民周官林心生感激。
這條平整的生產道曾是狹窄的羊腸小路。2023年9月,一次運送生產資料下田的路途中,適逢雨天路滑,上了年紀的周官林不慎車翻人倒摔斷胳膊,在家休養數月致使收入減少。政協委員、當陽市政協駐柳林村第一書記陳大軍在入戶走訪時了解這一情況后,隨即向村委會反饋,并建議組織大家共同協商找到解決辦法。
2023年10月,一場由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參加的一線協商活動在院子河灣子屋場展開。
“生產道兩邊有6戶農戶,但輻射范圍卻是周邊40余戶村民近千畝的田園。只有把生產道修好了才能不影響產業發展,大家說說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陳大軍拋出了問題。
村民曹方玉率先提出建議。“我的田就在生產道旁邊,我建議生產道兩邊的6戶農戶出工出力,共同修筑這條生產道。”
“我同意,若要出田我免費讓出支持修路,還可以出勞力。” 村民王承森隨即附和。
“生產道旁邊的樹我自行移栽,不要補償費。”
“我可以出工具并參與施工。”……
一時間,6戶農戶不約而同道出了心聲。
“村委會也多方籌措資金,進一步做好宣傳動員及統籌協調,爭取盡早動工完成這條民心道。”村黨總支書記蘇意祥說。“‘共同締造’行動就是要讓群眾參與進來一起干,我還想在挖機等機械設備進場施工上加強協調多出點力。”陳大軍說道。
屋場協商形成了共識,修筑工作刻不容緩。在村委會統籌協調下,“村民+施工隊”迅速進場開始施工了,大家出力的出力、出工具的出工具、挖樹的挖樹、平田的平田……僅一個半月時間,一條長360米,寬3米的生產道順利打通了。
近年來,依托“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工作理念,當陽市政協駐村干部引領柳林村委會及村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一個個和美鄉村景觀節點,一個個抗旱蓄水池,一條條生產便道立足“屋場協商會”得以凝聚共識,成功建成。駐村干部把“委員履職答卷”寫進了群眾心坎里,寫進了鄉村振興的重要征程中。(通訊員 柯莉 審核 楊興中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