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引起社會關注。
4月17日,枝江市政協副主席周金鋒帶領部分政協委員與群眾代表、鎮村干部、村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和相關單位負責人,在仙女鎮高峰橋村圍繞“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題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同心圓基層協商活動,為解決今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協商建言。
協商會剛開始,村民代表紛紛提出對今后誰來種地的擔憂。
“我們隊里在家里種田的人,最年輕的已經53歲了。”
“像我們這些六七十歲的人,種田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兒們都不想回來種田,往后種田的人只怕會越來越少。”
“人要吃飯,田必須得有人種,這得要想想辦法。”
高峰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玉玲介紹了該村近年來的實踐探索,“我們實行‘村集體+社會化服務’模式,由村集體將農戶不愿種植或無力種植的土地流轉過來,由村級合作社采取機械化方式種植,一方面解決了部分農田無人種的難題,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社會化服務,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但目前村級合作社面臨農機具較少、農機手不足、服務范圍有限的困境,不能滿足群眾需求。”
“建議農機部門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宣傳力度,加強農機設備推廣應用,著力培養農機操作手,提升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益,吸引更多的農機手、脫貧戶參與到合作社中來,有技出技、有力出力。”
“我們村是青獅港小流域源頭,治理流域必先治源頭,建議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加大路渠改造力度,方便機械作業。”
“建立完善合作社內部管理各項規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不斷提升合作社經營效益。”
“村集體經濟要發展,農村環境也要改善,希望村里再添置一些垃圾桶、勾臂箱,讓田園鄉村更美麗。”
……
政協委員們紛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市農機、農經等部門負責人現場普及相關政策,相關單位表示支持垃圾桶(箱)等環衛設施百余套。
村“兩委”表示將認真采納意見建議,穩步推進農戶土地向村集體有序流轉,逐步添置農機設備,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
周金鋒說,村“兩委”要幫助村民解決種地勞力不足的問題,著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發揮組織優勢,激活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經營功能,提升集中育秧、機種機收、統防統治、倉儲烘干、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服務能力,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局,更好助推產業致富、鄉村振興。(通訊員 任曉暉 曾祥煒 審核 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