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夷陵區分鄉鎮分鄉場社區五組組長和居民代表,將“情系民生解水困、飲水思源感黨恩”錦旗送到分鄉政協工作聯絡組組長李大攀手中,對政協委員協商為民,幫助該組解決飲水難表示感謝。
委員下沉,收集民意
“李組長,我們水庫已經見底了,馬上又沒水吃了。”分鄉聯絡組政協委員就近下沉分鄉場社區時,五組居民拉著李大攀說。
分鄉場社區五組有43戶近200余人,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主要靠附近愛華大堰的堰塘水,由于天氣連續干旱、降雨減少,地表水量不足,居民飲水問題愈加突出,去年最干旱時只能用拖拉機給群眾送水,何時能用上干凈充足的自來水一直是居民們最熱切的期盼。
“我們五組地勢高,集鎮供水上不來。”
“我們每年都在為吃水發愁。”居民圍著政協委員們紛紛說道。
群眾事無小事,分鄉政協工作聯絡組隨即組織聯絡組委員到愛華大堰實地調研,走訪周邊群眾,詳細了解居民用水情況及用水需求。
一線協商,匯聚民智
“如果能將東風渠的水抽上來補水就好了。”
“對,這樣就再也不用擔心缺水問題了。”
分鄉場社區五組組長陳方銀家的屋場前,就近下沉的區政協委員同社區干部、水利站、供水公司、居民代表等十多人齊聚一堂,召開屋場協商會,共商共謀供水良策。
“建設資金誰來出?”“抽水的水管怎么走?”協商會上,一個個問題被居民代表提了出來。
“資金問題不用擔心,我來爭取水利部門資金支持,大家幫忙出力就行。”李大攀回答了居民的疑問。
“水管從河道走,建設時間短、見效快。”水利站長說。
“從河道走不科學,下暴雨沖毀了,從山上走保險些。”組長陳方銀提出異議。
“從山上走施工時不好接電,沿公路走的話不擔心水沖,還可以在農戶就近接電。”另一位居民提出看法。
大家圍繞抽水建設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
共建共享,實事辦實
在協商會后,相關負責人就到東風渠管理處說明事由請求支持抽水,并前往區水利局爭取安全飲水資金15萬元。隨后到鎮水利站請技術人員做好施工方案,協調施工單位進場施工。施工中,沿線居民積極參與,主動清除周邊淤泥和雜草,方便供水管道鋪設,五組在外務工居民聽說后立即返鄉,積極出工出勞。
施工過程中,居民自發選出三名居民代表負責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監督。沿線需占用土地和青苗的,在居民代表的協調下均積極支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揚程140米、管長1900米的管道架設完成,當東風渠水嘩嘩地從水管出水口流出時,當地居民放起了鞭炮,高呼“終于吃上東風渠的水了。”“再也不用操心水的事了。”
抽水設施建成以后,就后期管理和維護、抽水費用分攤,聯絡組委員又進行了回訪協商,引導五組居民成立了管水小組,建立共建共管共享機制,確保居民長期有水喝、有水用。
近年來,夷陵區政協堅持用一線協商方法、共同締造理念,廣泛開展“委員零距離·幸福共締造”活動,按“1+3+N”模式建設36個委員活動陣地(1即為區政協委員活動中心;3即為活動組委員活動室,委員、行業或界別工作室,村、社區委員議事室;N即為屋場、車間、田間、工地、企事業單位等N個協商小場景),搭建委員議事平臺,把協商陣地搬到基層群眾身邊,切實把政協制度優勢轉化成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目前已圍繞物業管理、農技培訓、普法宣傳、公交線路增加等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先后開展一線協商活動80余場,走訪界別群眾300余人,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02個。(通訊員 余從榮 賈黛鋼 審核 許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