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一特色 一縣一品牌
——市政協擦亮“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品牌
今年以來,宜昌市政協以深入推進“協商在一線”示范點建設為重點,以提質增效為目標,以全面部署統籌、規范制度機制、激發主體意識為抓手,打造協商主體多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運行規范的“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平臺,真正發揮人民政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部署統籌,擦亮“聯動牌”。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推動縱深發展。市政協黨組高度重視,專門成立“協商在一線”示范點建設領導小組,由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擔任組長,定期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做好工作部署和組織實施,督促檢查重要任務執行情況。市、縣兩級政協黨組成員和主席會議成員帶頭到聯系的縣(市、區)、鄉鎮(街道),分片聯系指導政協委員開展協商工作。各縣(市、區)政協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持續創新完善平臺。目前,以西陵區“家話西陵”、伍家崗區“委員會客廳”、枝江“同心圓”工作室、秭歸“村落夜話”為代表,13個縣(市、區)均打造了各自的協商品牌,“一縣一特色,一縣一品牌”的格局已經形成。二是注重聯動聯合,推動橫向延伸。市政協堅持協商活動一般由市縣政協組織、政協委員聯合開展,市政協專委會對縣(市、區)政協專委會加強聯系指導,建立界別委員縱向、橫向互動機制。2022年5月26日,圍繞省政協確定的共性協商議題之一——“影響群眾健康問題‘323’攻堅行動”落實情況,省、市、縣三級政協首次聯合開展“協商在一線”活動,把協商現場設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醫院、鄉鎮醫院和農村村級衛生室,面對面協商宮頸癌防治工作的落實落地,推動提高基層群眾健康保障水平。三是鏈接線上線下,擴大覆蓋范圍。靈活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協商活動中融入實時連線、直播互動等形式,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協商、場內場外聯動協商。如市政協圍繞“加快發展特色畜牧產業,培育叫響地方公共品牌”“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兩個主題開展的“委員e家”界別協商活動,每場吸引萬余網友線上參與互動交流,一批意見建議得到政府相關部門借鑒吸收。
規范制度程序,擦亮“實效牌”。一是在制度設計上求實效。市政協堅持目標導向、明確思路、務求實效,在2021年市委印發的《關于充分發揮政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入開展“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的實施意見》基礎上,印發《進一步提升“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質效的方案》《深入推進“協商在一線”示范點建設的通知》,從完善工作體系、搭建協商平臺、規范協商流程、豐富協商形式、健全協商機制五個方面,推動“協商在一線”深化、提質、增效。二是在協商過程中求實效。建立首批協商議政“專家庫”,聘請創新和產業發展、農業和鄉村振興、文化建設、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科技教育衛生、社會治理和民族宗教、對外開放等7個領域的48名專家為專家庫第一批成員,并將專家協商有機融入“協商在一線”活動中,打破了提建議“總是在邊上繞,就是說不到點子上”的困境。三是在成果轉化上求實效。2022年,市政協聚焦破解兩壩一峽體制機制障礙、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加快發展特色畜牧業、打響屈原文化品牌等問題開展協商建言,一批意見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視和吸納,市委主要領導對5件建言成果作出批示,23件次得到市級領導肯定。
激發委員活力,擦亮“親民牌”。一是加強委員培訓,提高思想認識。5月16日至27日,連續舉辦兩期新任委員履職能力培訓班,由市政協副主席帶隊,深入夷陵區、西陵區、點軍區和宜都市開展“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現場教學,增進委員對政協協商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認識理解,增強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協商的思想自覺、政協自覺和行動自覺。二是做好結合文章,豐富協商載體。將“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貫穿于今年市政協各項重點任務中,做到與服務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結合,與省、市正在開展的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相結合,與黨員干部“雙報到、雙報告”工作相結合;與實施“破冰提能”、開展對口聯系幫扶、為企業紓困解難相結合;與督辦提案、跟蹤社情民意辦理相結合,讓協商載體更豐富,協商成果更惠民。三是開展典型宣傳,擴大品牌影響。在市級各大媒體及市政協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設“干出新樣子、展現新風采”專欄,以短視頻、圖文等形式,全面、立體展示“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活動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擴大品牌影響力、知曉率,進一步拉近政協委員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記者 張向陽 艾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