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政協宜昌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三件建議案。
三件建議案分別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提交的《關于“實施屈原文化戰略引領,建設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議案》,市政協農業界別提交的《關于“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的建議案》,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提交的《關于“創新‘兩壩一峽’體制機制”的建議案》。建議案將交由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辦理。
實施屈原文化戰略引領 建設城市文化品牌
建議案提出,我市第七次黨代會把“文化鑄魂”列為六大戰略要點,強調“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城市立心鑄魂,篤志潤德,深度挖掘屈原、昭君、嫘祖等特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址,延續城市文脈”,立意高遠,正當其時。
建議一是深化區域文化源流研究,發揮屈原文化研究院的龍頭作用,動員多方力量,從追尋屈原生平、演繹屈原文化、闡發當代價值三個維度深化研究,鍛造成我市核心文化品牌。二是實施屈原文化發展戰略,完善研究傳播體系,通過制定屈原文化戰略規劃、建立屈原文化研究傳播傳承體系等,引導社會力量和民間力量參與,形成完整的研究傳播陣容。三是推進文化元素多元植入,通過融入城市風格與標識系統、擴展屈原文化主題旅游景區、人文修養與氣質塑造等舉措,多領域多層面系統植入屈原文化元素,創新屈原文化表達。四是堅持久久為功,做精城市文化品牌設計,編制產業融合與重點產業體系規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五是建強文化人才隊伍,壯大文化產業主體,加強屈原文化研究傳播協同,形成研究傳播傳承的強大合力和廣泛影響力。
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加快構建農業全產業鏈
建議案提出,市委市政府將打造農業產業鏈作為農業強市建設的關鍵一招,目前全市已建立八大農業重點產業鏈工作機制和支撐體系,但還存在龍頭企業數量不夠多,加工增值能力還不夠強,產業鏈條還不全不長,品牌營銷還不夠響亮,支持保障力度還不夠大等亟需解決的問題。
建議一是在龍頭企業培育上發力,通過培育壯大頭部企業、著力扶持隱形冠軍企業、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等方式,培育基地型、加工型、市場型、科技型、服務型龍頭企業,加快形成以重點龍頭企業為基點、以全產業鏈發展為軸的龍頭企業方陣。二是在補鏈強鏈延鏈上發力,通過大力發展精深加工、主動承接新型需求、深入推進融合發展,以促進產業鏈“強筋壯骨”,補鏈延鏈增值,推進休閑農業業態升級。三是在擦亮品牌營銷上發力,用好用活公用品牌、提升產地市場影響力、多元營銷增效益,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大力拓展新銷售市場和海外市場。四是在要素聚合支撐上發力,聚焦平臺建設、科技賦能、標準提升,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技術高地。
創新“兩壩一峽”體制機制 打造世界旅游名城
建議案提出,“兩壩一峽”是宜昌定位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依托性資源,是宜昌最為重要的旅游名片,是湖北乃至中國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的世界級旅游資源。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提升“兩壩一峽”旅游品質,擦亮“兩壩一峽”旅游品牌,對宜昌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建設世界旅游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議一是管理體制創新。組建宜昌市“兩壩一峽”文化旅游新區(以下簡稱“文旅新區”),服務對接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文化旅游綜合開發建設、大數據基地服務與建設等。二是經營主體創新。探索通過并購、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推進市場主體整合,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和旅游管理質效。三是投資體制創新。明確文旅新區的投資主體,采取園區式發展模式,通過獨資、合資或合作等多方投資、多主體建設、運營區域內的重點項目。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資金為主體、依靠市場機制籌措資金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設立宜昌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吸納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之中。(記者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