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昌鬧市走過,必然會驚嘆滿城的紅燈籠。
人們行走在沿江大道,行走在夷陵大道,行走在東山大道,城區的街道,公園,商場一片喜慶,到處懸掛著紅燈籠。時在寒冬,長青喬木之屬,掛上了紅燈籠,綠得越發鮮亮;落葉之樹,雖是槎椏枝條,色彩單調,紅燈籠在高處搖曳,各種姿態,看也是看不盡的。
燈籠紅紅亮亮,高高地挑在樹枝枝上,不是一只,十只,百只,而是掛滿了行道樹,百只,千只,萬只,在一棵樹又一棵樹上閃耀,怕有一公里,二公里,十公里長吧。燈籠紅紙描金,上面寫著稻花香。人們都議論開來,稻花香是一種田野風景,稻花香是一杯醇香美酒,此時,稻花香似乎還有點遙遠,因為是冬天,因為在城市,而且因為還不是節日。但是,人們對稻花香的向往還是被大紅燈籠激發了出來。大紅燈籠只有與稻花香配合在一起才能叫人心動,才能叫祥瑞開新篇。
紅燈籠給人一種想念。燈籠紅火渾圓,稻花香金字閃亮,兩者一配一合,恰似節日的明信片,加蓋上了郵戳,恰如繁花滿天,陪伴陽光明月,陪伴朝霞星光,在向滿街上的每一位市民問好與祝福。宜昌的市樹是欒樹。過街天撟之下,一長排的欒樹掛滿了燈籠,眼睛望不見樹頂,太陽從枝條上斜照過來,形成了一條燈籠夾道的長街,每有風起,紅色,金色晃動,猶如豪華游輪開了過來,要載著無數的游客,去把宜昌的美麗看個夠。燈籠集聚,它與城區的風景煥彩蒸霞,使生活增添了醇酒的清香,如唱響了迎接新春的鋼琴協奏曲。
迎春離不開好酒。一株大樟樹,翠技綠葉,參差掛著紅燈籠。吳芝平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書法家,此時,他手持一滿杯稻花香酒,深深吸了一口氣,伸臂指向高處,與紅燈籠來了一個碰杯的姿勢,然后,一揚手,把酒傾倒進了一個大硯臺,低頭,鋪紙,調墨,捉筆,刷刷刷揮灑出了一幅幅祝福對聯;圍觀的人,看見了燈籠,聞到了酒香,朝向酒墨醇香的新春對聯,紛紛拍起了巴掌。此時的城區,何止一地掌聲響起。居民小區有掌聲,是人們看見了民間收藏家,居然收藏了有幾百瓶不同年份的稻花香酒,居然收藏了一千多個稻花香酒瓶;古玩市場有掌聲,是有人在展示保留的一大疊一大疊幾百幅稻花香酒的老商標;公園里有掌聲,是男娃女娃的爸爸媽媽曬出了新婚照片,主婚人手持稻花香酒正在向新人祝福,而新人抿著嘴唇,盈盈笑意,臉上旋出了四個酒窩窩;賓館里響起了掌聲,是人們正在用稻花香酒祝壽,而那兩位老祖母老祖父四世同堂的老壽星,今年正好雙雙壽滿九十八,美滿如斯,風搖樹動,到處都是掌聲。
掌聲里有凡人凡事。魏晨祥天天在電視上看見稻花香酒出鏡。他的職業是開出租車。他說,我是宜昌人,我吃飯餐餐不離稻花香。這,這……面對著人們的一臉疑惑,魏師傅哈哈大笑,我炒菜要放稻花香酒做作料,過年過節,自做牛肉羊肉干魚臘貨,灌香腸要加稻花香酒壓腥氣,自制豆腐乳,豆瓣醬要放稻花香酒釀造增加味道。他說,離了稻花香酒,飯菜不香,干活沒勁。說罷,魏師傅方向盤一扭,轉上了沿江大道,前方的大紅燈籠,像滿田滿畈的葵花粑粑一樣,帶著甜蜜,帶著陽光,正夾道而來。
掌聲還要送給年輕人。我們小區有一位年輕的創業者。這幾天,她夜晚都要開著跑車去鬧市,她一身紅色的羽絨服,眼睛亮晶晶的。她快人快語。她說,紅燈籠上寫著稻花香,看見了都來勁,看見了都有好運。她還說,自己的銷售業績天天都在往上爬。她說得神采飛揚,聲音悠然,就如在演奏著一支青春之歌。
她是一個自信,對創業充滿憧憬的人,駕起車來那股快意可以想象。
她行駛在城區大道上,紅色燈籠,稻花香金字,像路標一樣,一程接續一程,把她帶入了前人創業的時間隧道。她的感覺是那么暢快、那么愜意、那么清爽!這時,她還把車窗搖下來了一點點,讓冰爽的夜風呼叫而來,還唱出了一支近來最時興、最流行的歌曲。她在這幽長的隧道越開越快;她追逐到了稻花香創業的腳步,她體驗到了繼承者前行的步伐,她觸摸到了一個城市潛藏的活力,當然,她自己就是城市活力的組成部分,她相信龍年一定大吉大利。她加大了油門,對著一排排的大紅燈籠大喊了一聲:稻花香,我們來了。她的聲音高亢,激勵,觸發了高樓之間有聲音在震蕩回響,這時的架勢,就如有一大群男生女生在一起呼喊。
這時,一切都安靜了下來,只有月亮,紅燈籠連同稻花香的金字在夜空下守望著。
這時,又一陣掌聲響亮了起來。(作者 劉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