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舒泰峰先生的《財富是認知的變現》,感悟頗深。首先是對舒泰峰先生的創業經歷感到敬佩,特別是他由人文到新聞,再由新聞人到投資人且行且悟的跨界經歷,令人贊嘆、讓人欽佩不已。在書的序言部分,作者說,“本書的目標讀者是企業高管、公共決策者,也就是所有需要在組織中做出決策的人”,而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師,不懂金融,也不懂投資,所以,閱讀只能基于自身樸素的理解,就像指導學生做現代文閱讀一樣,從一個普通人的閱讀視角來談談對這本書的一些膚淺的理解,學習舒泰峰先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決策技巧,以期待能“與最聰敏的人共同進化”。
“財富是認知的變現”,這句話其實在告訴我們,財富和認知是辯證統一的,認知水平越高,財富就會越多。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增加自己的財富(“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這本書給我們指點了迷津,指明了方向。
要理解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必須理解書中的幾個核心概念——“認知偏差”,“決策陷阱”和“正確決策”,弄清楚了這三個核心概念以及它們間的邏輯關系,你就會明白“與最聰敏的人共同進化”的真正含義。你讀到某個核心概念和案例分析時,你會由衷地贊嘆作者的眼界和智慧。
首先要理解“認知偏差”,所謂認知偏差是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信息而對他人或者事物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受限于人類自身的生理局限與思維局限,人類無法認知到真實的世界,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正因為有了認知偏差,所以才會出現決策的失誤,而本書就將可能出現的決策失誤歸納為“9種決策陷阱”,即“講故事陷阱”、“模仿陷阱”“直覺陷阱”“過度自信陷阱”“慣性陷阱”“風險認知陷阱”“時間范圍陷阱”“群體迷思陷阱”和“利益沖突陷阱”,作者用概念闡釋和案例分析對這9種決策陷阱進行了分析和論證,用通俗的語言闡明了深刻的道理,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也引導閱讀者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更客觀和理性對待,找到行之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哲思的大作。
在認知偏差導致的9種決策陷阱中,我談談自己對“講故事陷阱”的理解。
講故事陷阱是指我們利用一些精挑細選出來的事實構建出一個連貫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還可能有其他版本,而現在的版本有可能并不真實,很可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
1975年,法國政府發起了一場以鼓勵節約能源為目標的廣告宣傳活動,有兩個懷揣“好點子”的男子聲稱發明了一種革命性的方法——通過載有特殊裝置的飛機來完成,它們能從高空“嗅出”石油。法國石油巨頭埃爾夫阿奎坦公司的領導層對這種“嗅探”石油的高科技技術進行了嚴格調查,對這兩個男子的“好點子”深信不疑,結果在四年的時間,使這家公司損失大約10億法郎。其實,要從“飛機”上“嗅出”油層的所在位置,明顯是個騙局,但法國政商界領導人居然受騙了。嚴謹的商人絕不會相信這種荒謬的故事的。但事實就是法國領導人中了“講故事”這一魔咒。
“講故事陷阱”告訴我們“故事”有時就是“事實”,而“事實”有時與“故事”又不一樣。確認性偏差會使我們忽視或低估與我們最初的信念相矛盾的信息,也會影響聰明人和顯而易見的“客觀”判斷。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分辨,克服認知偏差。
應對認知偏差,我們該如何應對?這本書的第三部分給了我們答案。
第一,對話,讓觀點面對面。這里的對話,并非即興發言,而是真正的對話。要容忍不同觀點的表達,決策者要參與對話,坦誠發言并積極傾聽對方的意見。對話,是對抗大多數偏差的先決條件,對話能讓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防止行動導向偏差。
第二,差異,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尋找多樣化的觀點,讓不同的想法蓬勃生長。決策者一定要真誠地歡迎人們表達不同的想法,利用群體智慧,在多樣化的歧異觀點之間做出高質量的、基于事實的分析和選擇,以應對認知偏差。
第三,決策動力機制,改變決策流程和文化。決策者要營造自在、不拘謹的環境,培養“有話直說”的企業文化,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將長期的愿景與靈活性結合起來,建立敏捷的決策動力機制,促進決策者克服認知偏差,做出明智的決策。
真正的閱讀,應該在書中與智者同行思考,借他們的視角看到世界的多元性。隔行如隔山,讀了舒泰峰先生的這本書之后,雖然不明就里,但也有所悟,有所獲。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再讀,學習里面思想的精華,提高認知水平,克服認知偏差,促使自己更理性,更冷靜客觀地對待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