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創業路,市政協委員、巨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樂說,最大的收獲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得到了寶貴的經驗財富。
十年間,王樂所在團隊趕上了短視頻“風口”,運營的視頻賬號,拍攝的視頻內容,曾先后進駐頭條號、企鵝號、B站、抖音等多家創作平臺,并收獲諸多粉絲。然而,他最終決定轉型,以宜昌人文地理、文旅、公益等題材為創作發力點,促進宜昌文化產業發展。
今年4月,一條基層公安民警參與反電信詐騙宣傳的短視頻,在抖音平臺收獲千萬點擊量。視頻爆火的背后,是王樂團隊精準策劃的結果。如何讓視頻內容入腦入心,更接地氣?
今年兩會,王樂帶來的建議有助于回答這個問題。
伴隨“科技+文創”“沉浸式體驗”“云旅游”“云看展”等熱詞的出現,全國各地的文旅市場都在爭相追趕數字化轉型的腳步,宜昌應該避免流于形式的“套路”,走屬于宜昌文化IP自己的路。
同時,打破原來“政府主導、官方執行”的固化模式,打開“政府搭臺,民眾唱戲”的新格局,讓每個普通市民都成為城市文旅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讓城市宣傳口號、代言歌曲、文創產品設計、符號視覺設計、宣傳物料創作、活動策劃執行等,不再只是官方行為,而是要讓所有的宣傳方式方法,成為一場可互動、可持續的社交體驗。
王樂舉例說,重慶洪崖洞、穿樓輕軌、大唐不倒翁、理塘丁真,它們“火”出圈的背后,正是擊中了用戶按捺不住的社交沖動:看到別人“曬圈”→我必須“跟風”→我也去“打卡”→回來我也來“曬圈”,而這種心理,正是得以促成文旅消費的潛在動力。
王樂期待,宜昌文旅早日實現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賣山賣水向賣文化、賣體驗轉變”。 (記者 王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