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在面對突發性心跳驟停時,被視作“救命神器”。在公共場所特別是人員較多的體育場館配置這一設備十分關鍵。在今年召開的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伍啟茂就相關工作提交了提案。
市民李緒成家住檢察院小區,退休之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隨著年齡的增長,老李在鍛煉時也會擔心身體出現突發狀況。
西陵區云集街道趙家灣社區居民 李緒成:我們也看過這樣的新聞,一旦要說發生心梗,這個時間很短,問題發生的也很快,我們平時也很擔心,畢竟我們年紀都很大了。
隨著老齡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年 我國大約有103萬人因心跳驟停發生意外。心臟驟停不同于其他突發性疾病,醫學上認為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只有4分鐘,因此,在一些公共場所配備AED十分必要。
宜昌市院前急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副組長 周敬梅:大家都知道在心跳呼吸驟停的時候,在現場可以采取心肺復蘇術來進行搶救。但是它不能百分之百的代替心臟來工作。(AED)它可以在心肺復蘇的同時,能夠通過最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的電流,使心臟自動的恢復正常的心率。
AED是一種便攜式、可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使用起來極為簡單方便,如何更好使用和推廣這一設備?市政協委員伍啟茂經過實地調研與思考,在今年的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公共體育場所配備AED的建議》的提案。
市政協委員 伍啟茂:一是要增加設施設備,在現有的基礎上還增加更多的AED設備。二是明確醒目的標識,要將AED設施點納入電子地圖搜索導航,為群眾提供更加準確的AED地理位置的服務。三是宣傳推廣普及。
收到市政協的提案后,市衛健委高度重視,首先加大了安裝AED設備的力度。
宜昌市急救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 袁玉榮:我們通過我們的(省)十六運會、龍舟賽等賽事在宜昌舉辦的契機,利用財政資金安裝了30臺AED在我們的運動場所。其次,我們是呼吁各單位和社區等自主進行安裝。比如學校、機場、事業單位安裝了44臺AED。
在市衛健委積極推動下,目前,我市AED由原有的17臺增加到了91臺,讓市民們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多了一份安心和守護。與此同時,市衛健委還參照提案上的建議,走進社區、學校、機關事業單位等,進行AED的使用培訓。截至今年10月底,已經進行了549場培訓,培訓人數達到6萬余人。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朱曉雯:當時搞培訓的時候,我學了大概幾分鐘,就可以完整的掌握AED怎么操作。學校有AED之后,會更加的安心,也可以更快樂的奔跑。
為了讓更多的市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使用到AED,市衛健委還搭建了AED智能化管理平臺,和120調度系統進行對接。在發生情緊急情況時,系統能夠及時通知市民就近獲取急救設備。
宜昌市急救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 袁玉榮:下一步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呼吁各單位(通過)自行購買和社會捐贈等方式,加大我市的AED的安裝進度。市衛健委將購買74臺AED,在2024年上半年,安裝到我市人口密度比較大,有過心跳驟停發病史的社區,同時加大培訓力度,不斷增強廣大市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