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剛(左一)實地考察茶葉生長情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何建剛:湖北省政協委員,正高級經濟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十九代傳承人,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所長,湖北省茶產業鏈專家。
采訪何建剛時,他正在長盛川青磚茶產業園里接待香港大學“一帶一路”茶歷史、茶文化交流暨“萬里茶道”文化行活動的來訪青年學者們。
作為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所長,何建剛帶領大家了解企業從源頭基地到生產的全流程,以及如何運用生物制藥理念做好品質把控并提升茶品質量及養生功能。短短一個小時的參觀交流,讓大家了解到這個傳承600多年經久不衰的“萬里茶道瑰寶”,為什么能代表中國茶“走出去”,捧回“世博金獎”“世界名茶”和“人類非遺”;也理解了這個只有173名員工的企業,何以能創造每年3萬噸的龐大產能,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模范集體。
“重量級”榮譽加身的何建剛為人很謙遜:“跟老祖宗相比,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還有很多的目標沒有達成。”
傳承非遺 以茶促融
湖北青磚茶自明朝開設“茶馬互市”以來,就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歷史上,那些遙遠的地方不產蔬菜水果,當地人以牛羊肉和奶食為主,日常依靠茶來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幫助消化和促進腸道健康。“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在牧民中廣為流傳。
強勁的市場需求,促使長盛川青磚茶成為萬里茶道上的主要貿易商品,作為明清兩朝皇室貢茶,其銷量一度占據中國茶業貿易的半壁江山,被譽為“萬里茶道瑰寶”。
“萬里茶道之所以能成為繁榮幾個世紀的國際大商道,不只是因為沿途的風光旖旎,更多是中國茶商一代又一代的奮斗與創造。他們與沿途各地群眾一道發展產業、發展經濟,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城邑,帶動眾多產業勃興。”何建剛被歷史深深地激勵鞭策著,“奮斗、創造、發展、共享”是萬里茶道傳承下來的精神,更成為何建剛堅守不變的初心。
也因此,“非遺傳承”和“以茶促融”是何建剛心中最重要的兩件事。
在鄂西南民族山區,何建剛帶領團隊新建現代化茶產業園,用生物制藥的理念制茶,年產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及其衍生產品逾萬噸,使湖北民族地區“一州兩縣”31.2萬畝茶園、近10萬戶脫貧茶農戶均增收達到每畝3000元。
“在自己發展的同時,帶動他人發展;自己得利的同時,帶動大家得利。”平實的語言背后是何建剛的堅持與堅守。用茶葉“一肩挑兩頭”、用一條產業鏈聯通內地與邊疆,是他扛在肩上的責任。近年來,何建剛帶領企業赴內蒙古、西藏、新疆、寧夏等地舉辦“湖北名優茶 健康邊疆行”“喝楚茶 一家親”“送茶、送文、送健康”等以茶促融活動20余場,推動內蒙古德順源、青海省茶業公司等經銷商開辦連鎖門店,吸納邊疆群眾就業2000余人。
為了讓各民族同胞廣泛參與到中國茶文化、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中來,何建剛還與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展開合作,成立“大學生長盛川茶藝傳習基地”,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開展“鄂博同心 非遺同行”長盛川青磚茶文化潤疆研修班等,以茶會友、以茶聚心、以茶傳情,把茶“產業鏈”打造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鏈”。
幸福“三農” 健康世界
在新時代,何建剛有了嶄新的目標——幸福“三農”,健康世界。短短八個字,濃縮了何建剛心中的產業鏈和生態鏈。
對標世界級茶葉品牌,湖北茶要想“破圈出海”,怎么做?
“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標準”是何建剛給出的答案。在宜昌的長盛川現代化產業園區建立之初,何建剛就創辦了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并任所長。
“這也是湖北首家民辦茶葉專業研究所,以企業核心技術團隊為主,聯合國內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共同制定了長盛川青磚茶、調味茶等一系列產品的全套企業標準。”何建剛介紹道。在標準建立之后,他又堅持規范執行和推廣,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轉化落地,運用生物制藥的理念制茶,推行綠色生態防控技術,在樣板示范基地及周邊鄉鎮推行“化肥農藥兩不用”政策,將歐盟標準、有機標準、綠色食品標準植入田間地頭,讓廣大茶農們樹立起生態綠色發展理念。
除此之外,何建剛還積極倡導推行非遺數字化,將現代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茶葉種植、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上,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監測,實現了茶葉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在非遺傳播方面,積極運用“互聯網﹢”建立傳播矩陣,講好非遺故事,通過文化引領提升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進茶旅融合發展,何建剛將長盛川產業園區升級打造成非遺旅行基地、研學旅行基地,不斷豐富和創新旅游產品業態、場景、模式。
以茶潤心 積極履職
“建立起湖北茶獨特品質、獨特風味、獨特功能、獨特辨識度,全過程構建消費者對湖北茶‘舌尖上的信任’。”何建剛的履職緊緊圍繞助力湖北茶“破圈出海”展開——
他積極參與全省茶產業鏈的標準體系建設和品牌建設。2024年,他作為省茶產業鏈專家,參加了《湖北省“楚天好”茶品牌管理辦法專家評審會》,與會專家認真審閱辦法,聽取了起草單位編制修改說明,并形成評審意見;
他在全省茶產業社會化服務現場推進會和宜昌市茶產業鏈建設工作推進會上提報產業發展建議,根據“茶十條”加強項目謀劃,強化科研合作,建立新的資源庫、平臺建設,與茶葉學會合作,建立定期交流機制,推動設立青磚茶專委會;
他積極參加省科技服務茶產業鏈“515”行動災后恢復暨春茶生產技術培訓、現場考察;帶隊與湖北省農科院專家交流,推動全省茶產業標準體系和品牌體系建設、資源共享、優良品種培育與推廣種植、綠色生產防控,加工和綜合利用,并簽訂“宜紅茶產業關鍵技術轉化與應用”合作協議。
“企業發展要回報社會”,這是作為政協委員,何建剛不變的信念。為此,他從2013年起,連續開展13屆“思源百萬助學活動”,累計發放助學金近5000萬元,幫助全省500多個鄉村(社區)2440名各族學生圓了大學夢。何建剛還組織公司于2020年12月定制生產5000份青磚茶送往蒙古國,答謝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千里送暖羊”的暖心舉動,傳出了“羊來茶往”的佳話……
“既要立足市場經濟工作本職,扎根實業、聚焦產業、發展企業,也要繼續深入一線察實情、傳民意、解民憂,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用實際行動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展望未來,何建剛的心意如初。(記者 毛麗萍 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