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歸縣政協把協商活動放在田間地頭、村落屋場——
有一種幸福生活是“商量”出來的
核心閱讀
湖北省秭歸縣政協不斷探索和創新工作機制,深化“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通過創建“四級”協商平臺,夯實“村落夜話”活動、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活動日,暢通群眾反映訴求渠道,助力群眾廣泛參與基層治理,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入人心。
一線協商 推動政協工作提質增效
近期,秭歸縣水田壩鄉嚴坪村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由于長時間的雨水浸泡,原本松軟的土地出現了山體垮塌,導致二組堰溝堵塞、塌方跑水、漏水嚴重,無法正常供水。同時,水渠和堰塘內外淤泥遍布、石堆沉積,嚴重影響了環境和農田灌溉。
為解決這一難題,水田壩鄉政協界別活動聯組積極行動,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多次深入嚴坪村走訪,組織村民召開會議,通過“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的方式,共同商議修復溝渠的辦法。經過征求建議和多輪協商,最終達成了疏通溝渠、抗旱保收的共識。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村民們積極響應,主動承擔任務分工,按照劃定的責任分段除草清障、清溝除淤、加固除險。經過一個月的努力,長達5000米的溝渠終于疏通完畢,堰塘也重新灌滿了活水。隨著活水“嘩啦啦”涌進來,1200畝土地灌溉有了保障,村民的心安定了下來,嚴坪村252戶369人將因此受益,為生產灌溉、農業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修渠行動不僅滿足了村民們的需求,更讓嚴坪村黨員群眾對“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縣政協把協商活動放在田間地頭、村落屋場,延伸到群眾身邊,倡導“哪里有急難愁盼,協商議事就到哪里”,為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委員下沉 打通履職“最后一公里”
柴禾、雜物在房前屋后隨意堆放,栽花種草的盆盆罐罐雜亂無章,可回收垃圾隨處可見,五花八門的廢棄物嚴重影響村落的整體形象……
在歸州鎮舉行的“傾力破解農村垃圾治理難題”一線協商活動中,市、縣政協委員深入基層,認真傾聽并詳細記錄群眾關于家門口環境衛生問題的關切和訴求。
面對這些問題,政協委員與村“兩委”成員積極行動,主動走訪村民,宣傳普及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等知識,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委員們的積極引導和黨員群眾的帶頭示范下,村民們達成了人居環境整治的共識。
為推動環境整治工作落實落細,通過向上級爭取和干群共同努力,籌集了10余萬元資金用于垃圾分類和清運處理。村民們投工投勞,按照“掃干凈、收通豁、碼整齊”的要求,因地制宜打造美麗庭院,有效改善了村落形象。如今,村落環境煥然一新。
“黨委、政府關注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實事、社會治理的難事,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越密切,就越需要發揮協商民主的作用。”歸州鎮政協界別活動聯組召集人鄭星表示,將認真落實委員下沉服務機制、走訪聯系機制、協商處理機制,以微協商辦好微實事,打通委員基層履職的“最后一公里”。
村落夜話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微事連民情,協商暖人心。縣政協始終堅持廣察民情、廣納民意,助力解決了一批居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秭歸縣楊林橋鎮通往鎮中小學的公路路面較窄,且學校附近沒有停車場,每逢學生上下學高峰期,車輛只能停靠在路邊,學生及家長通行很不方便,并且存在一定的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楊林橋鎮政協界別活動聯組在得知這一情況后,積極與村兩委一起,組織村落老百姓開展“村落夜話”活動,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我建議村委會牽頭,大伙兒一起參與,在學校附近修建停車場,解決道路擁堵問題。”“我同意,修停車場是千百年的好事,我可以把山林無償捐獻出來,不要村里出一分錢!”“我也同意,需要出工出力的算我一個!”……村民們積極建議在學校附近修建停車場,且愿意通過投工投勞、讓地讓利等方式參與建設。經過4個月的時間,一個占地3畝、可供30輛車停車的生態停車場建成,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愛心”停車場。
作為秭歸縣“村落夜話”發源地,楊林橋鎮通過開展“村落夜話”活動,廣泛聽民聲、訪民情、問民計、解民憂。截至目前,共開展“村落夜話”活動5000多場次,收集意見建議3.2萬多條,在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訊員 梅云超 鄧芳芳 韓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