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聯體如何擴質提優,聽聽“委員e家”怎么說——
集智聚力 共奏“聯”之曲
推進教聯體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工作部署,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抓手。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聯體建設工作,將其作為實施強縣工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教育強市的重要抓手,系統謀劃、統籌推進。
那么,如何在平衡共性與個性發展的同時,避免核心校“削峰填谷”,增強成員校自身“造血能力”,提升教聯體內學校的辦學質量?5月17日,宜昌市政協2024年第一期“委員e家”活動在東山中學舉行,近40名市政協委員、學校代表、智庫專家、市職能部門代表,就教聯體提優擴質進行交流。
宜昌教聯體建設穩步推進
有效鞏固薄弱學校生源
“像游戲一樣學習數學,真好玩!”上個月,在上完由猇亭區實驗小學教聯體聯合開展的數字教聯體科技生動大課堂后,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幸福小學的孩子們開心地說。
過去一年,全市教育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將教聯體建設納入教育改革“一號工程”穩步推進,探索形成了領先全省的教聯體建設“宜昌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教聯體147個,覆蓋學校499所。其中,義務教育學校教聯體占比98%,12個教聯體創成省級示范。
通過“上派下掛”“內引外聯”等多種形式,推進教聯體內教師、管理人員雙向交流。校級領導交流184名、中層干部跨校任職237名,一線教師跨校任教1495名。建立“1+1+N”學科中心組制度,教聯體內教師聯合教研1432場次。
各縣市區名校牽頭組建教聯體后,學校重煥生機,成員校協同發展,縮小了城鄉、校級辦學差距,全市義務教育大班額減少65個,占比降至0.23%;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的生源得到有效鞏固和回流,宜都十里鋪小學納入宜都實驗小學教聯體后,生源數由51人回升到213人,當陽玉陽街道小學初中共回流學生1175人。
設立專項經費保障
推進教聯體建設“往深處改”
“一方面,交流教師收入減少,從鄉鎮交流到城鎮后,被取消鄉鎮工作補貼;另一方面,交流教師負擔增加,城區租房、往返交通等額外開支和生活成本增加了不少”…… 教聯體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交流,可是,因種種原因,部分學校老師對交流積極性不高,存在交流輪崗選派教師難、待遇保障不到位、交流輪崗質效有待提升等問題。
如何保障教聯體內交流教師的相關待遇,讓老師安心交流?
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上官濤建議,各地應加大投入力度,每年預算一定額度經費,支持教聯體建設,主要用于教聯體內聯合教研、教師培訓、聯校活動等常態化開展,保障基礎能力建設、教師周轉房和教育數字化建設,對考核評價優秀的示范教聯體實行獎補。各縣市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區、分級、分檔確定交流輪崗生活補助、交通補貼和租房補貼等,保障待遇不降低、額外開支有補助。同時,將教職工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職任教作為申報高級教師職稱、特級教師、湖北名師工作室的必要條件,讓交流教師無后顧之憂。
宜昌市委編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研究根據生源情況、教師結構,建立靈活的教育編制資源調劑計劃,統籌調劑全市教育領域事業編制,保障縣市教育發展的教師用編需求。通過“局管校聘”“縣管校聘”,賦予教育部門和學校更多用人自主權,進一步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枝江市政協副主席郎君建議,各縣市區應制定完善教聯體3—5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完善教師管理辦法,制定交流輪崗教師管理制度,加強政策保障。同時,延長交流輪崗時間、創新培訓方式,努力促進教師優質均衡發展。
目前,我市已安排專項資金150萬元 ,對城區交流輪崗到鄉村學校的教師予以每人每月3500元左右的補助。下一步將優化完善教聯體黨組織建設、組織架構、干部配備、教師管理等支持政策。
線上線下共建教聯體
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成立教聯體的落腳點是提高辦學質量,教聯體內的學校質量如何提升?
宜昌市教育局局長鄧玉華在回應委員關切時表示,線下可立足課堂主陣地,推進“生動課堂”建設,推動頭腦大風暴、課堂大變革、質量大提升,著力營造生機勃勃、鮮活靈動的課堂新樣態;線上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為抓手,解決偏遠地區不便交流的難題,推動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在教聯體學校間共享。
針對山區縣數字化基礎設施更新存在較大資金缺口、技術應用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遠安縣政協副主席雷官孝建議,抓住2025年湖北召開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前的建設窗口期,加大資金爭取和投入力度,建設高效的城域網架構及傳輸體系,切實改善數字應用傳輸瓶頸問題。同時,加快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提升教師數字運用能力,培養跨學科多元“e教能手”,建立市級教育綜合平臺,切實推進教聯體數字化集約管理。
針對聯合教研活動隨機性較大,缺乏成熟完整的教聯體教研體系等問題,市政協委員吳清華建議,要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重點,合理配備教聯體各學科教師,創新教聯體內部研訓、校本研修方式,共建共享優質培訓資源,借助數字賦能,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熱情,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市政協委員、市教育局副局長石希峰建議,城鄉之間有差距,不僅表現在供給方,學生基礎不同也會帶來差距,所以教聯體建設更應該著眼于動態增長、成長的教育。特別要注重成員校自身造血能力的培養,兼顧教聯體學校共性與個性平衡發展同時,各美其美,共同進步。
“高質量的教聯體建設不能以稀釋優質資源為成本,不能簡單地平均化。希望通過資源共建共享、教師共用共管、成效共測共評等途徑,把教聯體建設成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孵化器’,持續把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做大,覆蓋面擴寬。”宜昌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我市將出臺《數字教育轉型實施方案》,通過數字賦能,補短板、強師能,推動教聯體建設提檔升級。同時,建設一批市級示范教聯體,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記者 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