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國流芬的宜紅茶
宜紅茶發端于1870年前后,比武夷紅茶、寧紅、湖紅遲,比祁紅早。據1951年石爽溪、李天龍《五峰長陽石門茶區概況調查報告》,“前清同治六七年(1867—1868)間,有廣東人盧某在湖南石門縣泥沙鎮設‘泰和合’紅茶號,專制紅茶由英商轉運俄國、美國、日本、英國等國銷售獲利甚厚,‘宜紅’聲譽亦漸著,是為宜紅的發展期”。隨后,紅茶制作技藝向鶴峰、五峰傳播。光緒《鶴峰州志續》載:“光緒丙子年(1876),廣商林紫宸來州,采辦紅茶,泰和合、謙慎安兩號,設莊本城五里坪,辦運紅茶,載至漢口兌易,洋人稱為‘高品’,州中瘠土,賴此為生計焉。”1876年7月1日《萬國公報》載《總辦湖北通省牙厘總局示》述:“近來宜昌所屬之長樂縣(今五峰縣)一帶,如漁洋關等處,均有開辦茶莊,生意頗形暢旺,應由宜昌局仿照羊樓洞茶章辦理,一體抽厘,藉濟餉需。”也就是說,19世紀70年代前后,五峰縣漁洋關、鶴峰縣五里坪、石門縣泥沙三地,宜紅茶業經濟開始興盛。結合紅茶技術在長江流域的傳播歷程,關于“宜紅發端于道光季年(1824或1850年)”的說法可能是不太準確的。
1937年2月22日,時任漢口商品檢品局茶葉檢驗組技師的戴嘯洲去宜昌、宜都、長陽、五峰、鶴峰調查鄂西茶業。戴嘯洲(1900-1953)是茶學大師吳覺農的得意門生,性格內斂、聰慧過人,對湖北茶業研究頗深,五峰、鶴峰一帶的茶商贊他為“茶華佗”。他到五峰縣漁洋關后,召集茶商開座談會,深入了解當地宜紅茶業情況。當年6月,戴嘯洲的《鄂西茶業調查報告》在《實業部月刊》發表。這一報告被公認為民國時期最權威的宜紅茶業調查報告。在報告中,戴嘯洲對民國時期“鄂西茶區”“宜紅茶區”的范圍作了明顯區分,他寫道:鄂西產地,有宜昌、宜都、長陽、五峰、鶴峰、秭歸、興山、施南等縣,嚴格論之,產量較多,品質較佳者,只五峰、鶴峰二縣而已,其他數縣,僅產少量青茶,無關重要,而著名之‘宜紅’,實五、鶴二縣之特產,湘省之石門縣所產之紅茶亦稱“宜紅’。”
清末至民國初年,宜紅茶區的范圍與清初容美土司的勢力范圍幾乎一-致。也就是說,宜紅茶區與土司茶區有一定的承續關系。清初,容美土司控制了鶴峰縣、五峰縣、長陽縣西南部、石門縣北部一帶,為保持茶葉朝貢和區域茶葉貿易,容美土司十分注重發展茶葉經濟。1735年,容美土司改土歸流。次年,清政府就清查了鶴峰州的茶園。據乾隆六年(1741)《鶴峰州志》統計,鶴峰州“原報茶山捌拾壹頃陸拾貳畝捌分捌厘伍毫”,即81頃多。對比乾隆年間鶴峰和長樂縣茶山納稅記錄,進行精確推算,清初容美土司擁有茶山101頃以上,即1萬畝以上,這僅是土司自己管理的茶園面積,還不算土民擁有的。2023年7月,鶴峰縣文化遺產局在五里鄉南村采集荒野茶樹時,發現了8個品類的特大葉種茶葉,其中南村連三坡古茶園的茶樹定型葉面積最大,達到90.72m²,超過特大葉種茶認定標準的50%以上。這些特大葉種茶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溫涼地區,喜陽耐陰抗寒,顛覆了茶學教科書上對“宜昌大葉種”的認知,也深化了我們對宜紅茶原料的認識。特大葉種茶樹的茶葉面積太大,不便揉捻,不太適合制作綠茶,但是內質豐富,制作紅茶香氣特高,與民國報告中所述一致。當地茶商專門雇傭村民上山采集荒野特大葉種、大葉種荒野茶葉,制作的紅茶每斤價格在2000元至6000元之間??赡苷驗槿绱耍迥V東大茶商才不遠萬里,到湘鄂邊山區改制紅茶,售賣海外,被時人譽為“海國流芬”的高品。
宜紅是如何流芬海外的?這需要了解兩個方面。一是宜紅茶的精制。近代以來,宜紅茶主要作為外貿茶而存在,需要將宜紅茶轉化為大宗化、標準統一的外貿產品,必須依靠精制。山高谷深的湘鄂邊山區,山川阻隔,集散中心只能收購附近的鮮葉,不能滿足大宗宜紅茶生產需求。集散中心也不可能直接收購遠處的鮮葉。集散中心的茶商需要教授茶農制作毛紅茶,再來收購,統一精制。因此,精制的過程,也是宜紅茶在這一茶區匯聚的過程。二是宜紅茶的轉運。將精制的紅茶轉運至漢口售賣,則是茶商將宜紅茶變現的過程。在湘鄂邊山區山川阻隔的地理環境中,如何找到靠近茶區、較為安全、通達長江的航運起運點,是宜紅茶業經濟成敗的關鍵。清末至民國年間,宜紅茶的精制中心設在五峰漁洋關和石門縣泥市。新中國成立后,增加了宜都紅茶廠、走馬國營茶廠等。
清末,泰和合是這一區域最大的茶號。據《盧次倫傳》記載,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和合的精制宜紅茶生產量在30萬斤左右,可裝6000箱(25千克一箱,俗稱“二五”箱)。又據戴嘯洲在漁洋關的調查,1917年,五峰縣漁洋關運銷紅茶15806箱。1934年,漁洋關有源泰、恒信、民生、華明、同福、和榮、恒慎等茶號,精制茶產量為3415箱;1935年,產量為3680箱;1936年,產量為3530箱。1942年,湖北省農業改進所袁鶴在鶴峰調查。據他統計,鶴峰紅茶產量最盛時,產量逼萬市擔(100斤為一市擔)。1939年,鶴峰紅茶產量為7450市擔;1940年,產量為9000市擔。綜合判斷,清末至民國時期,鶴峰縣是宜紅茶區最大的茶源地,其產量占宜紅茶區一半以上。新中國成立后,宜紅茶區的范圍迅速擴大,其產量也實現了大幅度飛躍。
二、涅槃重生的宜紅茶
民國時期,宜紅茶業經濟長期處在滯脹階段。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宜紅茶區的傳統核心產區反而面臨更大的機會。
1938年10月,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在此之前,當年8月,湖北省建設廳將設在咸寧的羊樓峒茶業改良場西遷至五峰,設立湖北省五峰茶業改良場。茶學大師吳覺農的學生戴嘯洲也來到五峰,后來又任新設立的恩施茶廠廠長。五峰茶業改良場的技術負責人王道蘊,生于1906年,是日本東京農業大學農學系的高材生。他畢業后先在湖北省南湖試驗農場工作,后至五峰漁洋關茶業改良場,負責五峰、鶴峰兩縣茶業改良的技術性工作。1939年至1941年,為擴大宜紅茶的生產,國民政府新設立了恩施實驗茶廠(所屬還有芭蕉分廠、殊砂溪制茶所、慶陽壩制茶所)和鶴峰聯合茶廠(所屬還有鶴峰制茶所、五峰精制茶廠)。湖北省建設廳、經濟部農本局、湖北省銀行、中國茶葉公司四方還共同制定了合作貸款方式,并由建設廳專人督導湖北省銀行辦理向茶商茶農的貸款。
國民政府試圖振興宜紅,但是失敗了。民國電報茶業檔案記錄了“中茶公司誆騙漁洋關茶商,致使茶商虧折遇巨”事件,從中可以窺見其中的原因。1940年,漁洋鎮紅茶業同業公會按照湖北省政府和貿易委會制定的貸款合約,承制外銷紅茶。漁洋鎮紅茶業同業公會制茶交給中茶公司后,中茶公司不結付、對催函電不置答,中信局對風險茶箱也不理賠。在1942年9月漁關鎮紅茶業同業公會至湖北省主席的郵電中,茶商們憤怒地表示:“不啻將政府振興華茶之機關,一變而為欺詐掠奪之工具,商等傾家敗產,冤憤難申。”從中可以看到,四大家族背景的中茶公司、中信局以欺騙的方式,掠奪了茶商的貨物,茶商申訴無果。1943年后,漁洋關的宜紅茶業經濟已經十分凋敝了。
1949年,解放軍進入宜紅茶區。11月15日,五峰全境解放,11月18日,鶴峰縣城解放。1950年2月,國營背景的中茶公司接收了五峰漁洋關天生實業公司的茶廠,并成立宜紅區收購處,隨后又相繼成立恩施收購處、宜都轉運處。1951年5月1日,在宜都陸城鎮成立宜都紅茶廠,統籌這一區域的紅茶生產。之后,還新建了國營鶴峰走馬國茶場(1953),擴建了五峰精制茶廠(1974)等。為了滿足紅茶出口的需要,政府、茶商和茶農勠力同心,共同開啟了“宜紅振興之路”。1951年,宜都紅茶廠生產紅茶3293擔,1955年生產25642擔,1959年生產37866擔。1961年后,恩施茶廠也開始生產宜紅,1961年生產4486擔,1965年生產8908擔。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沒有擴大茶園面積的情況下,迅速恢復并擴大了宜紅茶的生產。在這一過程中,宜紅茶實現了涅槳重生。
三、人民所享的宜紅茶
宜紅茶區是萬里茶道單--面積最大的茶源地。宜紅的內蘊十分豐富,是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象征著非遺文化傳承,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公共農產品品牌。宜紅茶是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近代以來,宜紅茶作為外貿茶,曾廣泛參與世界茶葉貿易,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宜紅茶業經濟,有著一定的國際影響。清末,來自廣東的大茶商深入湘鄂邊山區,開啟“淘茶之路”,宜紅如黃金,是金貴的財富。民國時期,宜紅茶業迅速衰敗。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振興紅茶生產,實行統購統銷,宜紅茶如鹽一般,回歸為普通的大宗交易商品。
宜紅茶象征著非遺文化傳承。宜紅茶制作技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鶴峰縣、五峰縣、宜都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夷陵區五地共享。作為歷史上活態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紅茶制作技藝是先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這一技藝在五地既有共同點,也有所區別。例如,鶴峰縣強調宜紅大葉種、特大葉種茶葉原料;五峰縣強調傳統宜紅的手工技藝制作;宜都市強調宜紅的工廠化精制技藝傳統。宜紅茶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公共農產品品牌。早在民國時期,宜紅茶就作為區域代表性農產品,逐步為市場所接受。1908年9月的《申報》就有關于“宜昌紅茶”的記載。2016年,“宜昌宜紅”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得以核準。2017年6月,“”宜都宜紅茶(YiduBlackTea)”入選“中國與歐盟‘中歐100+100’地理標志產品互認名錄”;2021年1月,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省級《湖北宜紅茶地方標準》認為:“湖北宜紅茶(】HubeiYihongBlackTea)】是以湖北省境內、用茶樹的芽、葉、嫩莖為原料生產加工而成的紅茶產品,包括‘宜紅工夫茶’‘宜紅紅碎茶’‘宜紅名優茶’等三類。”
宜紅茶終究還是商品。近代以來,宜紅茶作為國際大葉大宗貨物或拼配原料,其樣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茶農手工制作的宜紅為“毛紅茶”“初制紅茶”,用于制作茶葉大宗商品的原料。精制茶廠制作的宜紅精制茶有“茶末”“茶梗”“紅碎茶”“紅茶磚”等多種樣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向國內紅茶消費的精品宜紅茶已是條索形狀,更顯精致。
未來,還需要大力弘揚宜紅茶文化,推動“宜紅古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支持宜紅茶走精品路線,讓“宜乎其紅”的宜紅茶變得更紅。(作者葛政委系宜昌市政協委員,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孟美蓉系宜昌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