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打造“委員e家”品牌——
參與全覆蓋,履職更高效(人民政協新實踐)
核心閱讀
從深入一線調研到活動現場暢所欲言,“委員e家”實現了政協委員參與全覆蓋,讓每一個政協委員能夠發揮主體作用
面對面溝通問題,一起尋求解決方案,不僅讓委員們的履職更高效,也助推協商成果“落地生根”
湖北宜昌市政協打造的“委員e家”品牌改變了以前的會議形式,邀請市政府分管領導、部門負責人、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群眾代表一邊品著咖啡,一邊共話發展、出智出力。
從2017年3月24日開始,“委員e家”至今已經成功舉辦17期活動,共有389名政協委員、70名來自市政府及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和30名來自基層一線的專家學者、百余名群眾代表建言獻策,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建設書香城市、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在務實的氣氛中,面對面溝通問題,一起尋求解決方案,不僅讓委員們的履職更高效,也讓部分協商成果“落地生根”。
全覆蓋,讓政協委員“動”起來
如何讓協商經?;??宜昌市政協將28個界別分成10個界別聯組,每一個界別聯組每年至少組織兩次活動,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學習交流、調研視察、網上熱議、協商座談等活動。
“發揮界別作用一直是我們工作中的短板。”宜昌市政協委員工作委員會原主任孫輝介紹,“委員e家”是宜昌市政協在界別聯組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的長效聯誼機制,旨在讓每一個政協委員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委員e家”不定期開展,依據參加活動的黨委政府領導分工,由一個界別聯組主辦,采取對話、交談等多種方式,讓委員們在輕松友好的氛圍中面對面協商,增進共識、探討問題、推動工作。
為了讓建言資政有的放矢,主辦活動的界別聯組在每期“委員e家”活動舉辦之前,便會組織政協委員深入企業、社區等開展專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活動中,準備充分的委員們侃侃而談,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也時常碰撞出智慧火花。
從深入一線調研到活動現場暢所欲言,“委員e家”實現了政協委員參與全覆蓋,讓每一個政協委員能夠發揮主體作用。市政協委員王俊說:“界別聯組、‘委員e家’讓我們對政協組織有了更深的認同感、歸屬感,依托這一平臺,我們能更好地發揮優勢,出智獻力。”
“不發言、不出席、不提案”的“三不”委員不見了,委員的參與積極性空前高漲,有時發言都要搶話筒。每期“委員e家”活動大約持續兩個小時,“家”的氛圍卻經久不息?;顒蝇F場,委員不再全文照念文稿了,而是用“喝一杯咖啡的時間”暢談自己的建議感悟,既言簡意賅又通俗易懂。
例如,第四期“委員e家”活動圍繞互聯網+分級診療和公立醫院改革展開討論。20余名來自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醫藥公司、律師協會等不同領域的政協委員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日常調研,與市衛計委、物價局等7個部門的負責同志進行了互動交流。
“從根本上解決過度用藥、以藥養醫的問題,讓醫生回歸看病的本職,靠醫術吃飯,而不是賣藥。”“收集整合海量健康相關信息,運用大數據服務疾病預防。”委員們坦誠直言,少有空話。
“醫療資金存在長期不能及時撥付的現象,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正常運行。”委員們緊扣主題,開誠布公地交流,觀點碰撞也直言不諱。
“目前,家庭醫生的簽約是以個人為單位,建議家庭醫生的簽約以家庭為單位持續推進,效率會更高。”全程參會的市政協主席宋文豹就家庭醫生簽約現場對話基層醫療工作者。
除了“線下”的熱烈探討,“委員e家”還創新開辟了網上協商渠道。當日,部分未參加活動的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通過微信、QQ、短信等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第六期“委員e家”不僅搬進了咖啡館,還進行網上現場直播。
“宜昌的關鍵詞是什么?”“如何找到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如何保證充足的資金鏈?”網友們通過掃描二維碼看直播、提問題,與市領導、委員們頻頻互動,討論氣氛熱烈。
截至當天會議結束,有8萬多人通過直播平臺收看了活動直播,留言500余條。網友普遍對這樣的活動表示贊許,留言表示“這樣公開透明的方式很好”“很接地氣、萌萌噠”。有網友提議“下次活動可以開進企業、開進工廠”,也有網友圍繞當期話題提出了相關問題,會議現場挑出部分問題,由部門負責人解答回應。
時任宜昌市副市長唐超受邀出席,現場感受了“委員e家”微直播、微互動的魅力。他說:“市政協積極創新履職方式和平臺,值得‘點贊’!”
惠民生,讓政協提案更具時效性
面對面協商,要有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從聚焦食品安全監管到學前教育及校外教育培訓,從“七嘴八舌”助推精準扶貧到關注互聯網+分級診療和公立醫院改革,從建設書香宜昌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委員e家”的討論主題,都是老百姓普遍關心的民生熱點問題。
“委員e家”活動現場,邀請黨政領導、政協委員、相關部門領導面對面坦誠協商,鼓勵委員直面問題、各抒己見,讓部門領導當面回應、現場解答,請黨政領導現場拍板或協調推進相關工作,形成多方聯動。
參加過第一期“委員e家”活動的宜昌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同志對此印象深刻,在會上,委員和群眾代表“搶”著發言,為食品安全監管面對面把脈、開處方。到場聽取意見的副市長張鵬,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二十幾條意見和建議。作為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市領導,他認為委員們的發言“做足了功課”,對市政府推進相關工作有參考意義。
而第三期“委員e家”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與精準扶貧”展開。副市長劉洪福聽了10多位委員的發言,感到非常“解渴”。他說:“許多委員的發言‘一針見血’。大家的建議促使我們下定決心,要在建立農業扶貧幫扶擔保機制上,盡快出臺有力措施。”
宜昌市政協用創新的姿態,搭建起了政協委員與市政府“無障礙溝通”的橋梁。圍繞主題面對面協商,討論方式更活躍,溝通也更充分,杜絕了走形式、走過場的現象;面對面分析問題、尋求對策,讓政協委員履職更高效。
有追蹤,讓建言成果“落地生根”
為促進面對面協商建言成果的轉化落實,防止一些部門當面“重答復”、過后“輕落實”,市政協建立了協商建議報送制度。
每次“委員e家”專題協商活動結束后,界別組組長及時對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整理和提煉,形成專題報告,經市政協主席會審定后,按程序報送市委、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建立定期聯系,聯合跟蹤督辦,讓“委員e家”的協商成果有回音、有反饋。
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加快產業精準脫貧;善用價格政策,拉大不同層級、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醫療服務價格的差距,引導居民首診;集中辦好中小學校園食堂,推行校園集中配餐、配送模式全面取代“小飯桌”;推進親子閱讀、培育幼兒讀書興趣、共享優質圖書資源……委員們在“委員e家”活動中提出的許多意見建議進入決策范圍,轉化為解決民生問題的現實成果。
“委員e家”是宜昌市政協深化改革的試驗,讓政協智慧庫進一步開啟,一條條破解社會發展“痛點”“難點”的意見、建議,化為施政措施。
宜昌市政協主席宋文豹說:“‘委員e家’以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面對面為鮮明特點,以界別為重要依托,推進了委員履職常態化。同時,嘗試將活動地點移到與市民生活貼近的社區、公交車、咖啡屋和微直播‘委員e家’,場內交流,場外傳聲,吸引近10萬人次參與互動,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