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時不等人,春耕正當時。近日,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的種糧大戶們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里“聞”到了米香味,開始盤算一年的耕耘。華容區政協委員、段店鎮永信種養殖合作社總經理周勝勇早早儲備好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物資,排好春耕農時的日程表。
“穩糧增收,除了要有好技術,選擇好品種非常重要。正常年份水稻平均畝產500公斤,自從選用了好品種,畝產達到600公斤。”周勝勇說,他2020年注冊了“米鄉田”有機大米品牌,與華中農學院合作,參加院校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每年承擔水稻優良新品種植。今年,他計劃種植水稻300畝,主要種植華中農學院培育的幾個新品種。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目前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在不斷提高,種源自給率也在上升,但在基礎創新及新技術應用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2月6日,在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出席的專題調研座談會上,武漢艾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鄒洪鋒圍繞我國農作物種業面臨的問題及推進先進育種技術產業化提出建議。
此次座談會圍繞“先進生物育種技術產業化”“農業甲烷碳減排和甲烷碳交易”主題聽取專家和企業家意見建議,也是今年湖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聚焦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這項重要年度工作計劃的開端。開局之年,湖北省政協將采取省政協領導領銜研究課題形式,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研究課題,制定工作方案,在本屆內持續開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今年省政協還將以“引進培育農業產業鏈頭部企業,推進農產品加工和品牌建設”為主題,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實施扶持新型村級集體經濟計劃”為主題,開展專項民主監督;圍繞“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示范”,組織開展界別調研和協商,推動凝聚共識與建言資政雙向發力。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穩大盤首先要穩糧食。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出來后,宜昌市政協委員王猛對全市撂荒地情況進行摸底調研。宜昌市是山地與糧食主產區的過渡區域,全市耕地面積少,尤其是農村中高山區地區,撂荒地、半撂荒地比較普遍。3月,王猛在調研基礎上撰寫了關于撂荒地的“社情民意”,被市領導重視批示,市政府兩次召開會議對撂荒地整治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印發全市《關于切實解決耕地撂荒問題的指導意見》,廣泛宣傳、調查摸底、分類整治、現場督查。截至目前,全市撂荒整改投入補貼資金432.792萬元,共整治撂荒地19811.82畝,整治率100%。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對耕地的部署方面再次明確要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撂荒地整治這根‘弦’始終不能松,我們將動態監測、持續跟蹤,一抓到底。”宜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幾年來,黃岡市各縣(市、區)積極搶抓國家鄉村振興政策機遇,謀劃建設了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區。但由于部門聯動機制缺乏,縣鄉投資主體責任劃分不清,鄉鎮、村組之間沒有打破地域和資源的界限,鄉村振興資金投入、用地要素供給分散,制約了示范區發展。”今年年初,黃岡市政協委員丁晗在市政協全會上關于“加快示范區建設,更好引領鄉村振興”的大會發言,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
記者關注到,今年黃岡市謀劃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項目2348個,啟動20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全面鋪開鄉村建設行動,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行政村通光網率、通客車率達到10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29%。
“由市級相關部門牽頭,建立縣、鄉黨委統一領導,縣、鄉政府具體負責,農業農村及鄉村振興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將更有利于統一協調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丁晗充滿期待。(記者 毛麗萍 通訊員 吳建華 詹建文 易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