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政協委員下基層察民情聚共識促發展側記
“我全年開展義診12次”“我去年組織開展打擊電詐、非法集資和傳銷宣傳50多次”“在原有幫扶的基礎上,我去年又新幫扶了兩名貧困大學生”“我的一件社情民意被縣政府采納”……
1月21日,秭歸縣政協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活動座談會在茅坪鎮濱湖社區舉行。會上,下沉茅坪鎮各社區的二十余名政協委員代表,紛紛曬出了自己的“成績單”,分享著各自在聯系服務群眾中的心得與感悟。
為打通政協委員履職“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發揮委員作用,秭歸縣政協加強反映社情民意、聯系群眾、服務人民機制建設,著力構建界別活動室、政協聯絡室、協商議事室、委員工作室“四級協商平臺”,引導委員就近、就地、就需下沉一線,將履職觸角延伸到鄉鎮、村(社區)、村落(小區、園區),圍繞發展重點、民生堵點、治理難點,積極履職,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機銜接,充分釋放基層協商民主的潛力和效能。
2024年以來,廣大政協委員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廣泛贊譽,也進一步增強了政協委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服務群眾中主動擔當作為
臨近春節,茅坪鎮長寧社區花園小區的“快遞小哥驛站”格外忙碌,幾排貨架被快遞物品碼得滿滿當當。
“這個快遞驛站簡直就是我們老年人的福音。”65歲的居民王功珍說,“現在家門口有快遞驛站,想什么時候去拿快遞都可以,驛站還提供了試衣間,買的衣服可以直接試穿,不合適的快遞員就幫忙直接退換,再也不用擔心了。”
花園小區共8棟26個單元、1052套住宅房屋,現已入住989戶,老年人占比80%以上,緊鄰的韓家老屋、干休所小區、氣象局小區還有居民1562戶。驛站建設前,由于小區沒有電梯,快遞員派件難度大,許多居民不能在第一時間收貨,導致快遞丟失現象時有發生,讓花園小區及周邊的居民感到非常苦惱。
2024年9月,下沉該社區的縣政協委員、縣快遞業協會會長屈鵬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與社區進行溝通,將花園小區約120平方米的空置門店改建成“快遞小哥驛站”,聘請專人為老年人解決快遞收發問題。目前,該驛站日均處理快遞500余單,惠及居民近4000人。
與此同時,屈鵬還利用驛站的空間,建起“快遞小哥之家”“政協委員協商議事室”,讓這里不僅成為快遞小哥臨時歇腳、飲水充電、飯菜加熱的地方,還成了政協委員收集民情民意、服務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新陣地,幫助社區補齊治理短板,實現從“治理對象”到“治理力量”的轉變。2024年10月21日,快遞員崔江林在縣人民醫院送快遞時,發現人行道仿木欄桿損壞,非常危險,崔江林迅速聯系上網格員,第二天就有專人進行了維修。
在秭歸縣,一大批下沉社區的政協委員和屈鵬一樣,利用自己的職業特長,積極投身社區治理與服務,為居民排憂解難。“三閭刺繡”非遺傳承人、委員成為立足自身特長,在丹陽社區舉辦“三閭刺繡”培訓班,引導轄區婦女姐妹依靠刺繡技藝實現增收。委員梅興安則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社區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詢服務,幫助下沉社區居民就停車收益問題達成共識,協助解決居民糾紛。委員王革為丹陽社區第二屆端午文化美食節提供專業指導,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廚藝水平。優秀菜品獲得者尤慶平說:“菜品獲得大廚的肯定,讓我信心倍增,還想在小區開個私家小廚呢。”
在履職盡責中詮釋責任擔當
“目前已開通的三條公交線路均沒有設置縣人民醫院金缸城院區停靠站點,對于依靠公共交通出行的患者及家屬、在縣人民醫院上班的職工極為不便。”2024年7月,秭歸縣人民醫院金缸城院區整體搬遷結束,縣政協委員蔡惠敏、趙娟經過深入調研,發現這一問題給周邊居民和醫院職工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為了方便群眾就醫,提高公共交通服務質量,蔡惠敏和趙娟積極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并提交了增設公交線路停靠站點、適當增加車次的社情民意信息。
經過與相關部門的多次溝通協調,最終促成公交線路的優化調整,增設了縣人民醫院金缸城院區的停靠站點。此舉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患者及家屬的出行,也減輕了醫院職工的通勤壓力。
委員盧瓊是縣政府金融辦主任,看到投資群眾受騙受損,她深感痛心與責任重大。為增強群眾的投資安全意識,盧瓊組織金融知識普及活動50多場次,通過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幫助群眾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避免陷入金融詐騙的陷阱。
“聽了老師的講解,我從中獲得了一些經驗和教訓,投資確實需要謹慎,否則會給自己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湖景天成小區居民喬長鳳說。截至目前,該小區未發生一例投資受損案例。
委員劉珍在江蘇學習期間,結合當地先進經驗和秭歸縣實際情況,提交了探索發展縣域銀發經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發展縣域低空經濟、推動鄉村振興兩份社情民意信息,為秭歸縣的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其發展縣域低空經濟建議案已被縣政府采納。
2024年以來,秭歸縣下沉基層的政協委員圍繞茶產業提質增量、中醫藥產業發展、農村垃圾治理、特色村寨建設等議題,開展“一線協商·村落夜話”活動20多場次,將群眾反映的問題、意見、訴求,吸收進政協的調研報告、建議案、信息專報、協商意見,推動解決了一批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
在扶貧濟困中彰顯為民情懷
一放寒假,委員譚榮便前往濱湖社區,探望低保戶張振林一家,為其讀小學的女兒送去學習用品和保暖衣物,鼓勵她好好學習,將來用知識改變命運。張振林感動地說:“譚委員真是我們的貼心人。”
張振林居住在山水龍城小區,10年前丈夫因意外去世,大女兒現大學在讀,小女兒上小學,家庭日常開銷主要依靠張振林打零工維持。下沉濱湖社區政協委員譚榮聽聞張振林的家庭情況后,每年都會送去幫扶資金和物資。
像譚榮這樣心系困難群眾的政協委員還有很多。委員韓明月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助力濱湖社區童伴之家陣地建設,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委員秦華城則聚焦基層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出錢出力助力社區解決“一老一小”兩類困難人群相關問題。組織愛心企業為殘障家庭捐款捐物獻愛心。委員章文忠在看到需求清單中各小區驛站辦公設備缺乏的情況后,主動捐款8萬元。在他的努力下,小區驛站的辦公設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024年,秭歸縣178名政協委員與12個鄉鎮和城區8個社區“結親”,陸續開展“政協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活動日”活動240場次,將委員的智力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聯系服務界別群眾的實際效能。圍繞全省共性議題,一對一結對關愛178名留守兒童,通過開展鄉情懇談、社區聯誼等活動把黨的政策宣傳下去,把界別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堵心事”收集上來,以委員之力解群眾之憂。(記者 胡興軍 通訊員 鄧芳芳 向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