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農文旅融合的“跨界答卷”
——80名政協委員問診“詩與遠方”
4月30日,市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聚焦“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 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協商議政。會上,委員們圍繞強化規劃引領、加強農文旅融合發展要素保障等建言獻策。
今年以來,來自農業、經濟、文化藝術等界別的80名委員,不約而同地加入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專題協商活動中,深入田間地頭調研,觸摸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脈絡。委員們憑借專業視角和深入思考,敏銳地洞察到農文旅融合發展進程中的痛點與堵點,更開出了“跨界融合”的良方,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路。
春夏鄉村游“唱主角”
“五一”假期,當陽市王店鎮嚴河村的櫻桃園進入“高甜模式”,3畝“紅瑪瑙”掛滿枝頭。避開景區的洶涌人潮,這里的游客們悠閑自在。
“現摘現吃,孩子也玩得很開心。”家住宜昌城區的陳維亙表示,“五一”假期不想去景區擠,就帶著家人到這里來體驗農趣,一家人每年都會專程駕車前來。“5月1至4日,平均每天都有100多人來采摘。”櫻桃園老板陳兵喜笑顏開。
從春天到初夏,鄉村采摘、賞花游成為了宜昌人周末出游的首選。夷陵區的萬畝油菜花田令人沉醉,運河公園繡球花展打造“宜昌版莫奈花園”,伍家崗區靈寶村的竹園春筍鮮嫩可口,吸引著眾多市民游客前來。
作為知名旅游城市,宜昌農文旅資源富集。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鄉村接待游客7324.24萬人次,占旅游總接待人次的62.1%;營收702.83億元,占旅游總收入的59.6%。
“發展農文旅融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宜昌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澤旌表示,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游客從“看風景”轉向“重體驗”,對個性化、品質化服務需求激增。農文旅融合能有效整合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增強鄉村文化軟實力,豐富旅游產品供給,促進地方旅游經濟發展。
數據背后的融合之困
農文旅融合發展正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但亮眼數據背后,委員們看到了融合之困。
采摘旺季每天接待人數雖多,但游客平均停留時間不長;產品同質化嚴重,采摘園大多只有摘果子、吃土菜、拍照“老三樣”;文化元素的薄弱也令人憂心,如到處都是“想你的風吹到了某某地”,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目前我市大多數休閑旅游農業以餐飲、采摘為主,普遍規模較小、設施簡單,休閑內容不夠豐富,知名度不高。”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和旅游局離退休干部科科長鄒紅霞說,許多休閑旅游農業內容不夠豐富、與產業結合不夠,缺少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更談不上農耕文化體驗。
“融合發展的業態還不夠多,文化賦能不足、市場適配不佳。”羅澤旌說,目前鄉村游多數在賞花、打卡、拍照等,消費譜系不豐富,鄉土及農耕、非遺等文化利用不充分,農文旅等資源開發利用單打獨斗,沒能聚沙成塔。
“我市農文旅融合多數以休閑觀光、采摘、研學、餐飲等業態為主,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不足,導致同質競爭激烈,經營效益普遍不高。”市政協委員李家鈔表示。
“鄉村旅游人才匱乏也是一大痛點。”三峽大學社會服務與對外合作辦副主任黃華表示,鄉村旅游企業的淡旺季特性、有限企業文化與發展空間、不具備吸引力的收入,導致很難吸引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
跨界破題的“民生答卷”
面對困局,政協委員們打破界別壁壘,展開“跨界解題”。
“以全域規劃統籌資源整合,破解碎片化困局。”工商聯界別委員虢富貴建議,由縣市區政府牽頭編制農文旅融合專項規劃,整合分散的農業基地、非遺資源、自然景觀等要素。以“特色主題線路”串聯資源,例如打造“古村落+梯田觀光+非遺工坊”復合型產品包,形成“一鎮一品”差異化布局。
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應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宗教界委員楊軍志建議,挖掘和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融入旅游產品中。如秭歸的龍馬金花硯制作技藝、端午制艾技藝、秭歸芝麻餅制作技藝及秋谷山酒釀造技藝等。同時,鼓勵農民參與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特色手工藝品,豐富旅游產品供給。
“農文旅融合是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宜昌要打破農文旅各鏈條間的孤立狀態。”三峽大學旅游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闞如良建議,以農文旅產業鏈為核心,完善創新鏈,建強人才鏈,厚植資金鏈,提升服務鏈,“五鏈融合”提升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整體效能。
“強化市場營銷,提高鄉村旅游自我造血能力。”黃華建議,少辦“應景式”鄉村節慶,多圍繞市場主體舉辦多季節、主題性強的活動與節慶賽事,打造文化認同、情感連接的深度傳播。
從政協委員的跨界調研到田間地頭的生動實踐,農文旅融合正解鎖更多鄉村的發展潛力,繪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圖景。
發言摘登
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 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市政協課題組
我市農特資源豐富、基礎扎實,理應在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上擔當作為。
強化融合的統籌。將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納入“十五五”規劃。做實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文旅、資建等多部門參與。聚焦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目標,修編專項規劃,培育具有全球辨識度的農文旅產業。建立農業、農村涉旅資源與項目資金等要素臺賬,實行重點項目跨部門聯合踏勘、清單化調度。
突出融合的重點。以夷陵“三峽茶谷”、五峰“茶馬古道”、秭歸“臍橙小鎮”、宜都“柑橘文化公園”“鱘魚谷”等農特資源富集區為依托,建成田園綜合體。挖掘長江文化、屈原文化、民俗文化等內涵,融入三峽大壩、清江畫廊、屈原祠等5A級景點及度假區,塑造一批具有宜昌特色的原創IP。支持興山榛子鄉、長陽火燒坪、五峰獨嶺等地利用優質地理氣象資源,建設三峽康養試驗區。以東方年華、龍仰書院等研學實體為依托,推動連片集約發展,創建國省研學基地。支持宜都青林古鎮、夷陵龍泉古鎮、五峰栗子坪、興山昭君村等特色村鎮深挖非遺、特色種養、民居民俗等獨特資源,開發更具內涵、更高附加值、更有“煙火氣”的新消費產品和新消費場景。
探索融合的路徑。編制重點項目手冊,招引國內外頭部企業入駐聯盟。支持三峽文旅、銀基國際等骨干企業壯大、上市,推動5A級、4A級景區及土老憨、屈姑、宜茶集團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跨界融合發展。將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宜昌馬拉松、中國詩歌節等節慶賽事延伸到鄉村,借節慶人流帶動鄉村發展。搭建各類資本、團體、個人返鄉下鄉平臺,盤活農村土地、房屋、山水等閑置資產,聯手農戶流轉入股、合資合作,因地制宜發展農文旅項目。
優化融合的保障。在農文旅融合重點區域,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發展規模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深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在融合發展中聯農帶農富農。開展規劃師進鄉鎮、村行動,加強對農文旅項目的指導。與在宜高校聯合設立農文旅融合發展創業學院,并納入鄉村產業振興“頭雁”人才及農民培訓的計劃。支持農旅部門跨區域、跨行業策劃重大項目,在申報國債與專項債資金上取得突破。試點發放消費券。爭取“十五五”期間實現民宿、農家樂等農民服務人員輪訓全覆蓋。拓展現有數據平臺功能,建成農文旅數字基座。引入數字孿生技術,推廣AI大模型、機器人、云計算、智慧屏等科技應用,打造一批虛擬現實、數字演藝、光影秀等新產品。爭取將開發商更新智慧旅游設施、推動數字化升級的裝備納入國家以舊換新補貼范圍。
強化規劃引領
農業界別
做好摸底調查。對全市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進行摸底梳理,對已經建成運營、正在規劃建設、有意投資開發和具有潛在開發價值的情況進行匯總,分別擬出撤出一批、發展一批、整合一批、招引一批等傾向性意見。
突出重點規劃。搶抓“十五五”修編規劃契機,修訂現有相關規劃。平原地區突出糧油傳統產業、研學資源與文旅對接,丘陵地區突出茶葉水果等特色產業與文旅融合,高山地區突出利用獨特氣象資源,大力發展康養等產業;屈原文化、三國文化、長江文化、非遺文化等集中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國家5A級、4A級景區及度假區重點與特色村寨開發利用相結合;縣市區側重具體項目規劃布點、相關設施配套,市級抓好重點項目招引,納入旅游線路整合推介。
部門聯動集成。建立健全包括農業農村、文化旅游等多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在要素保障、資金支持、項目傾斜上齊心協力。
建強載體平臺。以服務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文旅強市為目標,大手筆謀劃打造農文旅綜合體。加快“農業+”“文化+”“旅游+”等多業態開發。創新“農業+節慶IP”模式。
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特邀界別
打造一批標志性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水果產業方面,可支持秭歸建設“世界理想之橙”、支持長陽建設清江椪柑溫泉旅游度假區、支持宜都辦好柑橘文化公園、支持夷陵區霧渡河建設獼猴桃原產地主題公園;茶葉產業重點支持五峰建設以茶馬古道為主題的茶文化公園,支持夷陵區建設三峽茶谷;高山產業方面重點支持長陽火燒坪、賀家坪建設宜昌康養名鎮,支持興山榛子、夷陵百里荒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康養項目。
圍繞農文旅融合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用現代農業科技、新型裝備改造傳統農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數智農業,提升旅客的新鮮感、體驗感。
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將高素質農民培育與農文旅項目建設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建設提升農民素質和技能。通過農文旅項目建設,吸引人才回流,解決部分農村空心化的問題。
延鏈補鏈強鏈提高增值效益。開發茶葉柑橘飲料、食品、保健品、護膚品等高附加值衍生品,將農產品轉化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實施“后備箱工程”,設計一批能夠吸引游客參與的項目。將規模農業與藝術造景結合,創造出七彩花田、稻田畫、麥田怪圈等充滿藝術氣息的農業景觀。
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對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統籌規劃,加大對業主的政策指導,加大對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的協調服務,加大項目資金支持,推動農文旅融合快速發展。
挖掘利用傳統文化
農業界別
深入文化研究,豐富旅游產品內涵。重視傳統文化的利用傳承,開發、利用、傳承好民族瑰寶。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為傳統文化賦予新內涵,承擔新使命。提升傳統文化的旅游屬性,既要融入“吃住行游購娛”,更要體現“商養學閑情奇”等旅游新需求。
創新開發模式,提升游客體驗質量。體驗沉浸化,要突出游客在農旅過程中,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面的直觀性。情緒共情化,帶來真誠的感動和認可,從而規避淺認知、淺體驗、淺觸動。呈現多樣化,利用VR、CR等手段,打造傳統文化的“新韻潮玩”。
突出開發重點,擴大文化旅游影響。主要人物要推屈原、昭君、嫘祖;主要文化要推三峽文化、生態文化;重要故事要講好農業、民俗等傳統文化。各地抓好特色項目涉及長江文明起源的遺址遺跡、獨特的地質文化、秭歸大坨硯、宜昌玉石等。各部門抓好協同推進,共同推廣宜昌的文化旅游產品,高質量辦好文化旅游節事活動。
創新發展路徑,打造融合發展品牌。圍繞“還原鄉愁”,建一批農文旅主題點。緊盯“延展服務”,創一批特色衍生物。著重“造勢吸睛”,辦一系列主題活動。
激活優質農業資源
特邀界別
突出區域特質,以優質資源塑造優質產品。結合宜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規劃制定全市農文旅融合發展規劃,科學合理布局鄉村旅游項目和相關產業。抓好柑橘、茶葉、水產等特色農業資源,以及屈原、昭君、嫘祖等文化資源開發。體現差異發展,對于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可深度挖掘當地農業的歷史、傳統、民俗等素材,構建“農業+文創”生態圈;對于生態環境優良,具有中藥材產業的地區,打造“農業+康養”綜合體;對發展戶外運動條件良好的地區,開發“農業+運動”產業鏈。
打造標桿項目,以宜昌范式走向世界舞臺。依托現有的夷陵“三峽茶谷”、五峰“茶馬古道”,秭歸“臍橙小鎮”、宜都“柑橘文化公園”等,形成重點項目支撐。依托三峽大壩、清江畫廊、屈原祠等,形成重點品牌支撐。依托興山榛子鄉、長陽火燒坪、夷陵百里荒等特色區域,形成重點區域支撐。
突破農旅融合瓶頸,以制度創新加快融合步伐。完善基礎設施,滿足大規模游客需求,避免在旅游旺季交通擁堵。突出重點要素保障,特別是標桿性項目的打造和持續開發。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做緊做實利益聯結。提升服務水平,加強營銷策劃,創新業態引流,提供個性化、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培育壯大農文旅融合市場主體
特邀界別
扶持三級梯隊。做強頭部企業。推動三峽文旅集團、百里荒旅游集團等企業加速上市,支持長江三峽旅游發展公司、百里荒集團等爭創世界級景區運營商。培育中堅力量。培育土老憨、屈姑食品等農業龍頭企業向“第六產業”轉型。制定專門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國內外知名的農文旅企業來宜投資興業。孵化創新主體。建立“農文旅創客孵化中心”,實施“鄉村CEO”計劃,給予返鄉大學生創業補貼。
深化融合提質。推動三產融合。鼓勵農業主導型企業加強農產品深加工,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疊加文化IP和旅游體驗。創新淡季產品。鼓勵企業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開發多樣化的產品。數字賦能產業鏈。擴大“一部手機游宜昌”覆蓋范圍,接入A級景區、星級民宿數據。
打造IP引流增效。聯合重慶打造“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深化清江畫廊“廩君傳說”IP運營,串聯賀龍長征舊址、抗戰遺址等資源。整合三峽大壩、清江畫廊等資源,統一設計“詩畫三峽”標識,推出聯票制與跨區線路。針對3小時高鐵圈城市,推出“周末微度假”產品;聯合旅行平臺打包“車溪非遺體驗+宜昌交運游輪”套餐,吸引家庭客群。依托百里荒、榛子鄉、火燒坪、獨嶺等,與日韓旅行社合作開發“三峽中醫理療+富硒茶飲”國際康養線路激活“銀發經濟”。
加強農文旅融合發展要素保障
農業界別
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建設農文旅數字基座,依托宜昌算力資源,構建“農業+文旅”數據中臺,整合相關數據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場景,在柑橘、茶葉示范基地引入數字技術,通過VR為游客提供采摘、加工全流程體驗,結合屈原文化開發劇本殺等互動項目。推廣智能終端應用,在G348等農文旅專線增加AI教學機器人,推廣“一部手機游宜昌”平臺。
加強復合型人才引育。在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農文旅融合發展專業,聯合一批重點企業開展實訓。建立分級培訓體系,科學設置培訓內容,明確市級主抓一批領頭企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形成“頭雁梯隊”;縣市區主抓一批重點村,同時對村干部開展IP打造培訓,對農戶進行抖音運營等實操教學。借鑒“周末工程師”模式,引入復合型團隊,滿足企業在種養技術、文化挖掘等方面的需求。
加快政策機制轉型。強化全域規劃與政策統籌,編制農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規劃。盡快制定適合宜昌地方實際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評價體系。建立由市級領導牽頭的跨部門聯席會商機制。設立農文旅融合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一批龍頭示范項目,同時加強資金使用績效監管。(記者 劉晶晶 鄭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