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補齊文化發展短板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要求,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當前,我市正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部署,積極落實市委七屆八次全會安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合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如何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日,市政協召開今年首場專題協商會,圍繞“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協商建言。
以人民為中心 服務全覆蓋
非遺舞獅在鑼鼓聲中騰躍翻飛,竹桌藤椅旁孩子在嬉笑追逐,電影熒幕上反射出微笑的臉龐……
2024年9月提檔升級后,兒童公園沁涓樓的功能全面迭代,不僅匯聚多項非遺項目,還常態化開展公益培訓、手作課堂、文化講座等。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文化活動80余場,服務1.2萬人次,成功獲評“2024年度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十佳案例”“市級文化示范空間”等稱號。
近年來,我市高位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尤其是成功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我市已形成一套立足宜昌實際、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把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了群眾身邊。”會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規上文化企業數量和營收總量居全省同類市州第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順利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復核驗收,獲得“優秀”檔次;文藝精品創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番話在與會委員、專家間產生了共鳴。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孟美蓉介紹,今年2月以來,專委會牽頭深入市、縣公共文化場館、文化空間、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調研,發現我市通過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豐富文化惠民活動、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直面發展短板 “整裝”再出發
走進玖璽臺檸月樂齡中心,1600平方米的空間里,聚焦“一老一小”,建設了健康管理室、中醫理療室、四點半學堂、兒童科技長廊等。自運營以來,這里已接待市民超過1.2萬人次,組織社群活動150余場,讓社區的人情味、文化味更加濃厚。
“可以借鑒成都‘留燈書屋’、重慶下浩里的成功經驗,搶抓‘十五五’規劃編制窗口期,強化頂層設計,打造一批具有強辨識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市政協委員、民革宜昌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劉祖華說,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時,應堅持宜昌特色,以品質、需求、技術為導向,讓市民感受到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當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處于由普惠全覆蓋向品質提升的階段,在服務質效上仍存在一些短板。協商會上,委員和專家精準“把脈”,積極建言獻策。
“農村地區60歲以上群體中,能熟練使用農家書屋APP的僅占38%。”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柏松認為,可以完善“群眾點單”和“政府買單”的基層文化需求精準對接機制,通過抖音、視頻號、“我的宜昌”APP等傳播渠道,將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群眾身邊。
市政協委員、市社科聯主席何新華所在的第三分課題組在調研時發現,全市大部分文化場館缺乏旅游服務功能,景區二次消費中文化體驗類項目僅占18%。他建議,推進共建共享,采取“多合一”、嵌入式等模式,推動文旅公共服務融合,不斷提高文旅供給水平。
會上,政協委員們還聚焦創新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人才隊伍建設等難點熱點問題,各抒己見,為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升級版”提出了“金點子”。
凝聚廣泛力量 質效再升級
問題在討論中明晰,共識在協商中達成。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系統性文化工程,需政府、市場與社會協同發力。”市政協委員、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副局長葉幫斌表示,將加大供需關系的研究力度、創新場景的營造力度、文旅商的融合力度、文化品牌的創建力度,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以更高質量滿足群眾文化服務需求。
“我們將加強智慧化建設,推動數據資源互聯互通,補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短板。”宜昌城發集團副總經理、總經濟師胡智勇說,要梳理江豚廣場、濱江公園貫通工程二期業態布局的成功經驗,利用城市邊角空間,以更高標準打造一批彰顯宜昌特色的“微空間”。
發展思路也更加清晰。“我們將繼續做好文化運營,盤活師資力量,搭建更廣闊、更體系的課程結構,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區文化。”聯投置業悠樂商管出席活動的負責人還告訴記者,他們計劃立足宜昌的旅游資源,開發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導入聯投在省內其他區域的客戶,把康養旅游業務做大做實。
沁涓樓負責人楊海燕則表示,他們計劃依托本地非遺資源優勢,創新“夜校+線上互動”雙軌教學模式,系統開發楚香、茶藝、夷陵版畫等多種非遺課程,讓傳統的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培養新一代非遺愛好者與傳承人,實現非遺保護從靜態保存向活態傳承的跨越式發展,打造“湖北省非遺傳習試點與標桿”。
發言摘登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
市政協綜合調研組
堅持規劃先行,更高起點謀劃推進實施。將大型公共文化空間項目建設以及公共文化服務布點等工作納入“十五五”規劃中統籌考慮。在規劃重大文商旅項目和城市更新項目時,將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納入其中。加大財政投入,確保基層文化陣地穩健運營。加強人才培育力度,推出專項獎勵政策吸引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并健全文化藝術類人才的職稱評價體系。
堅持守正創新,更高水平建設服務體系。制定出臺相關標準規范和激勵措施,精準指導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開征集社會力量在國有資產中投資建設文化空間,鼓勵其提供低償服務。整合全市數字文化服務平臺,開展云展覽、云閱讀、云培訓等服務。推動全市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聯動推進文化惠民項目。
堅持以人為本,更高質量服務群眾需求。通過“文化e家”“宜昌文旅”等平臺,公開征集群眾需求,不斷更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大力扶持百姓易參與、易傳播的文娛活動,定期舉辦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參加的文體賽事。適當拓展鄉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電商、農技知識培訓、就業輔導等功能,鼓勵村民自發創作群眾文藝活動。
堅持文旅融合,以更高效益帶動產業發展。在三峽國際機場、宜昌東站、宜昌北站以及各大景區入口,建設“文旅客廳”綜合服務體系;在星級酒店、知名餐廳、大型商場等場所,巧妙“嵌入”文化空間;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地,增設旅游信息咨詢、旅游地圖導覽等設施;整合全市公共文化場館、非遺文化業態等內容,精心策劃1至2條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和研學線路。
堅持宜昌特色,更高標準拓展空間場景。借鑒“公共文化+公園+商業街區”模式,在中心城區打造文化藝術地標。充分利用城市邊角空間,全面推廣文化“微空間”建設。在產業園區布點公共文化空間,在有條件的工業園區設立文化活動中心。
推動優質資源直達基層
文藝界別
完善供需對接機制,構建精準化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完善“群眾點單”和“政府買單”的基層文化需求精準對接機制。鼓勵各級各類文化場館(站)及服務機構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創新需求收集方式,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文化服務。
強化數字化賦能,拓寬資源覆蓋渠道。加大對基層網絡基礎設施的投入,提升網絡覆蓋面。建立統一的文化數據標準和共享平臺,推動文物、非遺、古籍等資源的數字化采集與開放共享。通過抖音、視頻號、“我的宜昌”APP等平臺,將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群眾身邊。
深化“送種結合”模式,激活基層文化活力。發揮傳統手工藝、傳統文化的魅力,帶動鄉村文化繁榮。挖掘和培養本土文化人才,在資金支持、資質評級、對外交流等方面為他們提供展示和發展的平臺。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
共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民革界別
構建資源整合的新格局。編制全域文化空間專項規劃,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品牌。將公共文化空間嵌入人口密集區域,優先利用閑置建筑、歷史街區等存量資源改造。制定“一鎮一特色”文化空間建設計劃。
拓展多元供給新方式。打造集教育性、公益性、休閑性于一體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探索“公共文化+”延伸功能,推廣“文化點單”模式。進一步提升數字化水平,優化數字文化平臺建設,實現一站式服務。
構建多元參與的新模式。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探索“文化+商業”“文化+科技”等,讓社會力量以多種渠道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優化營運管理方式,探索“政府購買+企業認養+社區自治”的復合模式。
建立長效持續新機制。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宣傳推廣,提升公眾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認知。構建文化空間績效評估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整合文化、旅游、教育等資源,實現協同發展。
推動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
社科界別
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建議完善多部門協調聯系機制,出臺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具體方案和政策措施。
推進共建共享,提升服務水平。開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旅游服務中心一體化建設試點。將閱讀、非遺展示、藝術表演等文化服務融入旅游公共服務場所,嵌入旅游交通樞紐。積極推動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增加旅游公共服務內容,按標準完善旅游服務配套。
深挖文化內涵,創新文旅供給。建議通過保護歷史建筑、挖掘文化內涵、引入藝術創意、打造沉浸式體驗等推動二馬路老街區轉型為文旅新地標。開發以巴楚文化、三國文化、民俗文化等為主題的體驗式旅游項目。完善智慧文旅平臺,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務。
加強人才引進,完善要素保障。建議加快引進一批既懂文化,又具深厚美學素養,還懂數字化技能和包裝營銷的復合型專業化團隊。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
新聞出版界別
堅持對標對表。主動對標對表省內外先進發達地區,不斷促進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升級迭代。搶抓“十五五”規劃編制窗口期,將市圖書館、群藝館等擴容升級、更新改造項目納入計劃,加強保障、統籌實施。
堅持補缺創優。支持全面爭創國家一級館,實現縣級“兩館”全部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在創新數字資源傳播形式上下功夫,促進不同地區場館資源之間的經驗分享、資源共享和合作交流。鼓勵社會力量對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進行捐贈和投入,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機制。
堅持品質引領。切實提升鎮村陣地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通過公開招錄、公益崗聘用、專項資金支持、定期培訓指導等方式,加大公共文化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獎勵力度。通過政府購買、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積極穩步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公共文化建設。
夯實公共文化服務基礎
政協宜都市委員會
科學統籌優化鄉鎮資源配置,把文旅體事業發展納入鄉鎮(街道)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給予經費、陣地、隊伍保障。
創新理念盤活基層文化空間。探索“書房+學校”“書房+街區”“書房+社區服務中心”“書房+咖啡店”等建設運營模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陣地運營新模式。挖掘利用本地特色的文化資源,形成“一村一品”,依托陣地組織開展讀書、講座、表演和各類培訓活動。
引育并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合理配備公共文化機構編制,引進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加大培訓力度,把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納入干部培訓計劃和黨校、干部學院教學體系;三是提高編外人員待遇,保持當前公共文化隊伍中編外人員的穩定。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
政協秭歸縣委員會
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加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力度,加大鄉鎮及村落公共文化服務管理人員經費保障力度,加大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惠民工程的資金補助。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督辦和推進各地嚴格落實文化管理人才“縣聘鄉用”政策,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專人專崗。
著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不斷加強村落文化陣地及設備設施建設,按照群眾需要什么就配什么的原則。構建人民群眾共建、共辦、共享文化格局,立足基層需求,夯實基礎。
著力推進數字化建設。一是奠定好數字化服務的基礎,打造各地獨具特色的數字資源庫;二是要鼓勵支持基層多渠道開發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和功能,推進國家文化專網、公共服務云平臺向鄉村一線下沉。
公服提質顯作為 文化潤城惠民生
政協夷陵區委員會
建設精干高效的文化人才隊伍。通過人才引進、招考、“三支一扶”等形式,配齊配強專業技術人才。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解決編制問題。打破系統內干部使用機制,開通再培訓機制。
以文彰旅提升文化中心平臺利用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文化項目,兼顧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建議由歌舞團提升打磨具有夷陵地域特色的“文旅小戲”,將夷陵區納入文惠卡范疇。借助新媒體矩陣優勢,讓文化伴隨旅游營銷推廣。
建立公共文化數字化共享平臺。全市統一搭建數字化平臺,讓群眾線上可享更豐富的文化服務。
進一步抓好文旅融合發展。以精品民宿等為產業核心,推動文化和旅游有機銜接。設計更新更具特色的夷陵文創產品和特色IP,打響“天下三峽 至喜夷陵”品牌。(記者 劉晶晶 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