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滾滾向東,奔騰出全球航運量排名第一的黃金水道。
30年前,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湖北省宜昌市開工建設,為大半個中國注入澎湃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長江三峽船閘出現擁堵問題。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一直以來嚴重制約長江航運的三峽船閘“腸梗阻”問題,能不能從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局出發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北考察時又指出,湖北要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三峽樞紐工程。攝影:湯偉
廣泛建言,聚焦宜昌“腸梗阻”
冬至時節,宜昌西陵峽水域江面上,一艘艘貨船穿梭航行,長江三峽航道一派繁忙景象。
長江西陵峽段,繁忙的黃金水道,一艘艘貨輪駛過。攝影:吳延陵
宜昌通則長江通,中部活則全盤活。作為長江經濟帶關鍵節點城市,宜昌肩挑長江下游的長三角地區和上游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大世界級城市群,長江與焦柳鐵路在這里形成“黃金十字”。
戰略、區位等優勢疊加,作為湖北唯一代表,2019年,宜昌上榜國家首批物流樞紐建設名單,與22個城市先一步進入樞紐經濟時代。同年,宜昌市政協把《加快推進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列為當年政協一號建議案。
宜昌白洋港。攝影:黃翔
凝聚全社會廣泛共識,“十四五”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定位先后得到國家確立。
2023年,宜昌市委七屆五次全會把“樞紐賦能”確立為三大發展戰略之一;之后的七屆七次全會又把“長江經濟帶重要樞紐”確立為宜昌四大功能定位之一。通過打造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優化長江經濟帶資源配置,解決長江航運宜昌“腸梗阻”問題。
攝影:林瀟
然而,在國家物流樞紐同一榜單上,重慶先后開通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為內陸開放高地;鄭州依托新鄭機場建設航空港綜合經濟試驗區,躋身中國九大中心城市行列……這些城市以物流樞紐建設為先導,激活地方經濟發展引擎,成為樞紐經濟發展范例。
對標先進,如何補齊短板,實現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宜昌加速騰飛雙贏?面對發展之問,市政協深入調研,努力探尋“樞紐賦能”破題之道。
靶向發力,找準癥結“開良方”
市政協七屆三次會議期間,《構建高能級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做大樞紐經濟》作為建議案獲得一致通過,并被確定為2024年議政性常委會議題。
從市物流業發展中心主任轉任市政協民族宗教社會法制委員會主任的任小軍,既是行業專家,也是承辦該議政性協商議題的專委會負責人。“我們聚焦樞紐經濟最新形勢,從解決內部問題、暢通外部聯絡、發展樞紐經濟三個維度,確定了5個子課題的研究方向,內容涵蓋交通樞紐體系硬件短板、交通樞紐輻射能力建設、特色樞紐經濟發展潛力、臨空經濟發展效率、帶動發展優勢產業等。”
三峽機場。圖源 宜昌三峽國際機場
厘清思路后,市政協組建專班,對水鐵公空管等市場主體進行全面“摸底”,到重慶、鄭州等城市“取經”。
經過廣泛協商,逐步明晰了宜昌樞紐經濟的系統定位、問題短板、措施建議等,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主題報告,包括70余條具體建議。完成了對宜昌樞紐建設的一次全方位梳理。
首批搭載60標箱化工品的列車從宜昌東站緩緩駛出。圖源 宜昌港航
“宜昌政協通過靶向性、對策性、前瞻性研究,提出的建議很有針對性,直擊企業痛點。”武漢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總經理藺京晶說。
持之以恒,繼續寫好“后半篇”
2024年10月10日,市政協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召開,市委主要領導親臨現場聆聽委員們的意見建議。
“建議加快推進水鐵公空管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解決三峽船閘擁堵提供宜昌方案。”
“建議推進三峽國際機場國際貨站盡快投用,發展國內、國際航空業務,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建議抓住《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修訂契機,將宜昌明確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通過對接國家物流大通道,把宜昌戰略全面融入到國家戰略中去。”
……
會上,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聚焦“如何構建高能級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做大樞紐經濟”紛紛獻出良策。
兩個多小時的深入協商交流,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市委主要領導高度肯定大家的發言政治站位高、選題把脈準、建言措施實,要求相關部門認真吸納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具體舉措。
凝聚廣泛共識,措施落地見效。目前,宜昌已成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指揮部,出臺建設綜合交通樞紐三年行動方案。圍繞建設長江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加快發展樞紐經濟的系列舉措接踵而來……
“發展樞紐經濟是一個系統性課題,2025年我們將按照市委要求繼續開展專題調研,貢獻更多政協智慧。”任小軍說。
綿綿發力,久久為功。在“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中,一個生機勃勃的流動著的宜昌必將躍然入目。(通訊員 宜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