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建成的市社會福利院金家臺院區,鬧中取靜,郁郁蔥蔥,現代化的桃源居里,老人們唱紅歌、玩游戲、學畫畫,其樂融融。
養老工作,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實事,是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頭等大事,也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推動解決“老有所養”問題,已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近日,市政協在市社會福利院金家臺院區舉行2024年第三期“委員e家”活動,圍繞“完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協商建言,共謀養老“幸福策”。
用心傾聽精準“把脈”
“我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有100.25萬人,占人口總數的24.99%,老齡化率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市民政局黨組成員、老齡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朱利民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創新探索建設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積極爭取和推動一批國家級重大養老示范項目,形成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態勢,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日益成型。
全市投入運營城鄉各類養老機構246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3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236個、農村互助照料站和農村幸福院949個、幸福食堂194個,各類養老床位數達到37851張……近年來,宜昌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基礎逐步夯實,機構養老服務能力有效提升,社區居家養老體系日趨完善,老年人福利體系不斷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效果初顯。
“雖然我市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比省市黨委、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不小差距。”朱利民坦言,目前仍存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未全面覆蓋、農村養老服務能力較薄弱、老年人助餐體系建設任務較繁重等不少問題。
一番話引起委員們的強烈共鳴。“目前,我市‘15分鐘養老服務圈’已基本建成。”市政協委員王燕妮說,但通過走訪遠安、猇亭多家養老機構調研發現,仍存在服務功能薄弱、社會化組織運營艱難、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而且養老消費層級提升,高品質社區養老需求增加。
枝江市政協副主席周金鋒在肯定宜昌養老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表示,通過赴大連、牡丹江、哈爾濱等地考察學習發現,我市存在養老服務模式不夠協調、養老服務隊伍不夠壯大、資金投入不夠充足等短板。
帶著期盼碰撞“火花”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守護好今天的“夕陽紅”,也是善待每個人的明天。目前我市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從“有”向“多”和“優”升級?活動中,來自各界別的委員、特邀基層代表紛紛把調研成果與老人期盼相結合,融入各自專業特長,談感受、舉例子、擺數據、提建議,在協商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要完善托養與養老政策覆蓋面,以解決目前存在的部分年齡段女性殘疾人托養和養老服務中間銜接的盲區問題。”立足于殘疾人養老,市政協委員張碧鈞建議,還要探索養老助殘融合發展,實現殘聯部門寄宿制托養與民政部門集中供養銜接同步。加強信息互通共享和部門聯動,實現政策全方位銜接和資源有效共享。
特邀基層代表、葛洲壩頤福樂園養老公寓市場總監姚春芝就擦亮“老有所護”幸福底色建言道:“建議進一步擴大長護險受保范圍,增加享受長護險老人人數。進一步完善長護險定點機構管理體系,解決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問題。放寬居家長護險申報政策,讓居家護理服務人員也能享受長護險補貼。”
特邀基層代表、興山縣黃糧鎮黨委書記盧光勇則從“推動落實家庭贍養責任”層面建議,要注重發揮家庭養老機制作用,分類施策開展差異化養老服務,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推動互助養老,真正讓山區農村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現場氣氛活躍而熱烈,在坦誠、直接、務實的交流中,一條條真知灼見逐漸匯聚,在有溫度、有熱度、有深度、有態度的探討中,一個個解題良方逐漸涌現。
同心托舉最美“夕陽”
幸福食堂下一步如何優化?養老機構服務人才隊伍如何加強?……前來參會的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衛健委、市醫保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回應委員們的提問,手中的筆始終沒有停下。一問一答間,問題越來越準,建議越來越實,共識越來越深。
“委員們調研深、建議實,活動務實高效,超出了預期效果。”副市長張瓊指出,近年來宜昌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弱項,要準確把握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形勢,聚焦建設重難點破題破局,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建優配齊老年配套設施、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齊心協力為打造宜昌養老范式、開創宜昌養老事業發展新局面貢獻智慧和力量。
市政協副主席靳鵬強調,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決定》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協商優勢,聚焦加快完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深入調查研究,有效凝聚共識,積極建言獻策,為我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記者 時剛 通訊員 羅澤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