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是在市委領導下,市政協創立的工作品牌,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得到省政協和市委的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
今年4月,省政協將我市確定為深入推進“協商在一線”工作示范點。“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開展以來,宜昌各縣市區積極探索,搭建了一系列協商平臺,探索了政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強和改進了市縣政協工作。
7月20日,全市縣市區政協主席座談會暨“協商在一線”工作推進會在當陽召開,西陵、當陽、宜都、秭歸、點軍5地政協作經驗交流,其它市縣區政協作書面交流。會議強調,要以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定位準、邊界清、方式活、效果好、可推廣”,加大對重點難點問題的探索,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加強總結工作經驗,奮力推動“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走前列、作示范。現將有關交流內容摘登如下。
枝江市政協
協商平臺推動協商有“為”
建機制、搭平臺。優化頂層設計,出臺《關于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深入開展“協商在一線·委員就在身邊”工作實施方案》,推動“同心圓”協商與農村院壩議事會、社區“大黨委”議事會、園區協調會等機制有效銜接,統籌開展。加強黨的領導,將240名省、宜昌、枝江市三級政協委員編入51個“同心圓”協商小組。開展“‘同心圓’協商示范推進月”活動,今年以來,主席會議成員參與指導協商活動51場次,帶動全體政協委員開展協商活動300余場次。
廣參與、聚眾智。今年以來,各協商小組先后邀請各方面代表580余人參與協商活動。換屆以來,開展“云端協商”42場次,線下協商或田間地頭、或園區工地。
提能力、轉作風。召開活動(聯)組召集人會議,開展“同心圓”協商專題培訓,提升委員協商能力。出臺《活動(聯)組年度工作評價辦法》《委員履職積分制管理實施辦法》,傳導責任壓力。開發“委員賽道”網絡履職平臺,拍攝《委員在一線》專題節目,激發委員活力。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政協
凝心聚力促發展 一線協商提質效
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認識上求“深”。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構建“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群眾”的基層協商格局,推進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上提質增效。
強化組織領導,在機制建設上求“新”。創新機制建設,建立健全聯系聯動機制、走訪調研機制、規范的協商工作機制、高效的成果轉化機制。創新協商流程,搭建協商議事平臺,確立協商議題,深入協商調研,確定協商主體,組織協商討論。
扎實開展活動,在協商成效上求“實”。打造“同心話發展”協商品牌,充分發揮功能型黨組織和“雙聯雙強”工作機制的作用。凝心聚力,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融入全省全市新發展格局、推進五峰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上來。組織引導政協委員深入一線,開展協商議政、民主監督活動。
深入推進下一步工作,在品牌建設上求“亮”。下一步將拓展建設政協“兩室一家”,打造基層議事協商品牌,展現五峰特色。
遠安縣政協
以“三聯三幫”為抓手拓展基層服務
今年以來,遠安縣168名委員以“聯企業幫發展、聯社區幫治理、聯農戶幫解困”為抓手,先后組織開展協商活動89場次,解決實際問題137個,搭建起“發聲”、“服務”平臺,拓展了政協在服務基層中的積極作用。
在“委員真進”上重作為。通過點對點下沉、面對面協商,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22個。針對民生保障有短板問題,組織政協委員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微協商活動。針對農戶致富碰難題問題,政協委員各展所長,開展結對幫扶。
在“協商質效”上下真功。制定《政協委員工作室(委員之家)、協商議事室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標準和要求。打造“黨建+協商”平臺,實行“黨建引領、政協搭臺、群眾參與”的基層協商民主模式。截至目前,首批已建成鳳山社區協商議事室、三吉花園小區協商議事室等6個示范點。今年來,共報送社情民意信息11篇條,市政協采用4篇,市政府簽批1篇。
夷陵區政協
打造協商平臺 匯聚強大合力
夷陵區打造離群眾最近的協商平臺—“委員零距離”。上半年,共開展“委員零距離”活動65場次,收集意見建議126條,協商解決問題160個。
創新機制。建立“主題調研—專題協商—效果跟蹤”閉環機制,半年來,通過開展“委員企業關愛行”、主題協商活動等收集各類發展中的問題216件,現場協商解決問題121件。
突出特色。在全區19個活動組建設委員活動室,推動政協委員全員下沉13個鄉鎮委員活動組,對口聯絡13個鄉鎮(街道、試驗區)和271個村(社區),通過聯動平臺先后開展共商茶和旅、田頭話柑橘等活動65次,聯組活動13次。搭好建言平臺,上半年共審查立案提案130件,報送社情民意信息31篇。
精準選題。圍繞鄉村振興主題開展“三級委員話天麻”活動。開展“委員零距離· 走進馬臥泥”活動,邀請農業專家為茶農培訓授課。發揮醫衛界別優勢,開展送義診、送服務、送健康行動。
興山縣政協
基層實踐不斷深化協商在一線
把握“在一線”,體現“三進”。強化黨的領導,加強頂層設計,增強協商意識,著力推動省市縣三級委員履職進到社區、鄉村、企業一線,確保“協商在一線”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融合。
把握“委員主體”,做到“三亮”。搭建協商平臺,組織委員亮明身份走進基層,建立委員參與基層協商治理的活動平臺,充分發揮委員主體責任。注重雙向發力,把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貫穿“協商在一線”工作全過程。
把握“人民中心”,圍繞“三聚焦”。聚焦黨政所需與政協所能相結合,從凝聚共識入手促進基層善治。把基層所需與政協所能相結合,從小切口入手助推解決大問題。把群眾所需與政協所能相結合,從小問題著手助推改善大民生。
把握協商質效,緊盯“三要素”。精選協商選題,細化協商環節、完善協商機制。努力探索“六題”選題模式,規范委員管理,完善出臺9項工作制度。
伍家崗區政協
善用“三度”推進“協商在一線”走深走實
今年以來,伍家崗區政協組織動員政協委員深入推進“協商在一線”工作,借助“委員會客廳”協商議事平臺,走出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新路子。
思想認識有高度,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統籌推進“協商在一線·委員會客廳”提質工作,實行“三聯系”制度。加強平臺建設,構建“1+N+X”協商議事平臺體系。強化思想引領,加強“書香政協”建設。
協商建言有深度,不斷凝聚各方共識。選擇切口小、關聯廣、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主題深入協商調研,堅持“先調研后協商”,將調查研究貫穿于協商全過程。
轉化落實有力度,不斷提升協商民主實效。健全督辦落實機制,及時整理協商意見建議,加強跟蹤督辦,并對成果轉化落實情況開展“回頭看”和“再監督”。
下一步,伍家崗區政協將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原則,將“委員會客廳”建成居民群眾議事、展示政協委員風采的大平臺。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協
搭平臺辦實事 探索協商一線新形式
建立“協商在一線”活動平臺,確定“協商在一線”活動召集人,建立活動協作指導機制、協商議題報送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宣傳激勵機制的完整活動制度機制。
建立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的全覆蓋工作制度,堅持做到與政協重點工作結合、與“書香政協”建設結合、與“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結合、與常態化的提案督辦結合等四個結合。
緊扣全縣總體發展思路,圍繞破解新型城鎮化、資金保障、農業產業化、征地拆遷、營商環境、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等6大難題,聚焦做強蔬菜(魔芋)、道地藥材、優質糧油、茶葉、現代種業、柑橘和畜禽水產等7大特色農業產業鏈,開展“協商在一線”活動。
今年以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協232名政協委員,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300多人次,協商解決問題200余件,捐款捐物100余萬元,形成了“產業協商”“村落協商”“田頭協商”等協商形式,為助力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猇亭區政協
抓重點強保障 一線協商見實效
猇亭區政協堅持謀劃在先,狠抓重點,強化保障,下發《“委員心連心·協商在一線”活動方案》,今年來共開展一線協商32次,參與委員146人次,發現基層困難和問題56個,經整理報送區委區政府48個,已解決32個,一線協商取得較好實效。
在“謀”字上下功夫。以“兩編組”整合履職力量,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將聯系猇亭的3名省政協委員、26名市政協委員和130名區政協委員按界別、黨派團體等聯合編成21個活動小組。以“三聯系”實現網格覆蓋,將21個活動小組結對聯企業、聯社區(居村)、聯困難群眾。
在“促”字上抓落實。促進與區委區政府溝通,目前,區委常委領銜研究社情民意5件,區政府分解到部門辦理的意見和建議12條,高位推動保證了協商效果。
在“干”字上做文章。調研走訪群眾150余人次,梳理報送社情民意信息15條,推動公交首末站建設等10多件民生實事落實。在四個委員之家設立熱線電話,設立群眾接待日和辦事群眾回訪制度。
西陵區政協
擦亮品牌提升協商工作質效
突出“三個優化”,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平臺優化。針對換屆后界別設置和委員變化情況,西陵區政協聘請專業團隊統一設計、統一標識、統一編碼,打造了解放路社區、平湖馨苑社區委員工作站、墨池巷萬雙全委員工作室等一批示范點。制度優化。進一步優化走訪調研機制、協商工作機制、成果轉化機制和跟蹤反饋機制,打造高質量的工作閉環。路徑優化。區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將“擦亮‘協商在一線·家話西陵’協商品牌”納入2022年工作要點,嵌入市域社會治理實踐。區政協將“家話西陵”作為委員履職成效的重要參考,全面提升“家話西陵”的質量與效果。
聚焦“三個轉變”,著力推動成果轉化。變“兩個薄弱”為“兩個突破”。“家話西陵”協商活動,為有效解決基層政協基礎工作薄弱和人員力量薄弱問題探索了新路徑。變“最后一公里”為“最后一公里”。通過街道建“委員之家”、社區建“委員工作站”,最大限度地將政協組織、政協工作和政協服務“觸角”向基層延伸,有效解決了政協工作“懸空”問題,實現縱向全覆蓋。 變“榮譽委員”為“責任委員”。在廣泛參與“家話西陵”基層協商活動中,廣大政協委員進一步增強了委員意識、群眾意識和責任意識,實事辦得越來越多。
當陽市政協
搭建“沮漳同心行” 畫出最美同心圓
平臺在一線搭建,讓協商更貼基層。當陽市委辦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協商在一線·沮漳同心行”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鎮(街道)規范設立政協“協商會”、社區“議事室”,推動三級政協委員全部下沉基層。
活動在一線開展,讓協商更接地氣。始終堅持黨委和政府點題、委員推薦選題,先后圍繞全市營商環境建設、理順城市規建管體制等議題,組織開展協商議政、視察調研、民主監督80余次。開展“三進三訪”活動,收集各類痛點堵點問題50余件。政協黨組主席會成員及各專委會分別組織下沉一線開展協商活動10余場次。
問題在一線解決,讓協商更賦動能。積極探索群眾點單、委員接單、協商辦單、黨委督單的“四單”工作模式。關于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引漳入城”供水項目建設情況監督視察的建議和調研報告得到當陽市委主要領導重視或批示。當陽政協主導構建的“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政協主席聯席會機制促進了四地交通、文旅、水利等方面工作互促互進、共融發展。
共識在一線形成,讓協商更聚人心。全面實施“聚心·聚智·聚力”黨建工程,持續開展“五亮五有”爭創活動,促進黨員委員在一線履職中亮身份、樹形象、爭作為。
宜都市政協
品牌助力協商一線出實效
今年來,宜都市政協多維度搭建協商平臺,推出了“協商在一線·智潤兩江”協商品牌,以開展1個主題活動+N個基層協商活動賦能品牌建設,切實發揮了政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聚焦中心大局,扎實開展主題活動。宜都市政協圍繞宜都茶產業發展,啟動了“協商在一線·委員話茶鏈”主題活動。主席會議成員分別領銜課題,帶領調研隊伍深入開展走訪調研。5個調研組145名委員走遍全市9個鄉鎮、26個村,收集意見建議168條,形成調研報告6篇、社情民意信息5篇。現場協商解決茶企斷電問題,將春茶銷售難問題以社情民意報送到宜都市政府,得到主要領導簽批。宜都市政府召開全市茶葉生產銷售調研座談會,全方位多渠道推動春茶銷售。
緊扣民之所盼,延伸民主協商觸角。堅持在選題上嚴格把關,明確了民生小事與地方大事相結合的議題提出原則。開展三級委員聯動協商,迅速推動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在組織上加強指導。成立“主席+專委會+鄉鎮活動組”的協商工作專班,從議題提出、方案制定、部門銜接到活動實施,開展全過程協商指導。充分發揮宜都聯組38名省、宜昌政協委員專業優勢,通過開展協商活動,一批意見建議得到更高層面智力支持。
秭歸縣政協
擦亮“村落夜話”協商品牌
通過近幾年的探索,“村落夜話”協商活動已由“村落”走向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公益設施建設及管護等各個方面,由“夜話”協商拓展為“全天候”協商,由政協組織開展的協商延伸為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協商,成為宣講政策法規的講臺、委員展現風采的舞臺、群眾有序參與的平臺。
秭歸政協制定了《秭歸縣政協“協商在一線·村落夜話”協商活動規則》,編印了《秭歸縣政協“協商在一線·村落夜話》典型案例,拓展了“村落夜話”協商品牌,推動政協協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開展。
構建四級協商體系,積極搭建請上來“開門協商”、走下去“現場協商”、連起來“線上協商”平臺,將“村落夜話”協商活動拓展到縣、鄉、村(社區)、村落(小區)等社會治理各領域。制定協商流程,建立問題清單臺賬,及時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明確辦理部門、完成時限。
縣委要求全縣黨員干部必須組織或參加一次“村落夜話”。全體縣政協委員結合參加“村落夜話”協商,走訪界別群眾3200多人次,走訪市場主體262家。今年以來,全縣共組織開展“村落夜話”700多場次,其中縣政協組織開展大范圍“協商在一線”活動4次,為全縣“協商在一線”活動創造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點軍區政協
政協群言堂 話出發展味
構建履職“一張網”,讓一線協商有依托。堅持全區一盤棋部署,統籌設立區政協活動聯組、5個鄉鎮(街辦)政協活動聯絡組、15個活動小組、10個委員工作室,讓區、鄉、村三級協商議事平臺形成一張網絡。
貼近服務“一米線”,讓一線協商有抓手。緊扣大事、實事、要事、難事協商,召開一線協商會議推進全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建設項目落地、圍繞提升人才工作質量問題議政建言。組織開展一線調研協商會,推動江南星城團購房及磨基山旅游綜合體爛尾樓項目得到有效化解。
繪制流程“一張圖”,讓一線協商有規范。在每期“群言堂”舉辦前組織委員深入調研,先后圍繞企業破冰提能、人才點軍等多個主題開展調研8次。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到“群言堂”活動現場,互動交流,講“真話”,出“實招”。第一期群言堂交辦問題36個,截至6月底,已辦結26個,正在辦理10個,回應率100%,辦結率72.2%。
堅守為民“一顆心”,讓一線協商有質效。收集意見建議127條。截至目前,三級委員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538人次,協商協調化解矛盾、解決問題75個,幫助企業招工55人,幫扶貧困戶協調就業崗位9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