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屈原文化從宜昌走向世界
——市政協為打響屈原文化品牌聚智獻力
屈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長江文化的明珠、荊楚文化的翹楚,是彰顯中華文明內核的重要符號。
宜昌市委高度重視屈原文化的傳承弘揚工作,明確提出“讓屈原成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標,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權威闡釋地、標準制定地、活動聚集推廣地”,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建設性的工作。
在6月28日召開的市政協七屆三次常委會會議上,市政協委員和相關市直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打響屈原文化品牌”議政建言、獻計獻策。
大家一致認為,宜昌作為屈原故里,在持續傳承弘揚屈原文化,打造荊楚文化品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方面有基礎、有條件,有計劃、有目標,有藍圖、可實現。
經過充分討論協商,會議通過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打響屈原文化品牌》的建議,形成了“凝聚屈原文化傳承發展的宜昌共識”“用屈原文化提升宜昌知名度和影響力”“用屈原文化構筑宜昌精神高地”“用屈原文化賦能宜昌產業發展”等意見建議。
一次次熱烈的協商,一條條有力的建言,一聲聲鏗鏘的回應——讓屈原成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標,推動屈原走向世界,成為各界共同愿望。
實踐:凝聚文化發展共識
屈原文化研究院掛牌成立,屈原文化公園建設順利啟動,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出彩出圈,實景文旅大戲《九歌》創牌提上日程……
近年來,宜昌市委、市政府把傳承發展屈原文化作為城市文化核心品牌來抓,廣植屈原文化因子,高站位推進屈原文化與宜昌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聚焦市委這一“中心點”“關注點”,今年初,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提出《關于“實施屈原文化戰略引領 建設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議案》,由市委主要領導親自領辦。
今年來,市政協立足正在全市政協組織開展的“明大局、提能力、重實干、助推高質量發展”活動,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打響屈原文化品牌”這一課題,采取主席會議領銜、黨派界別參與、相關縣區聯動、多個部門配合的形式,堅持協商貫穿全程、專家智庫支撐、線上線下并行,深入文博單位、企業、街區、學校調研,聽取各方意見,反復協商討論,形成了相關工作建議。
為集思廣益,調研專班還深入西安、汨羅等地,學習借鑒文化傳承先進經驗,以他山之石重塑宜昌文化發展優勢。
調研中,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傳承和弘揚屈原文化上站位高、舉措新、成效好,必將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構筑起深厚的人文支撐,匯聚成磅礴的精神力量。
與此同時,大家也指出當前工作中還存在“社會共識不高、展示傳播不廣、深度挖掘不夠、文產融合不深”等問題,要在凝聚文化發展共識、提升宜昌知名度影響力、構筑城市精神高地、賦能全市產業發展等方面更高層次推動、更寬視野謀劃、更大力度落實。
推進:構筑城市精神高地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市民認同的精神價值與共同追求。
對宜昌而言,屈原精神是這座城市的文化根脈,它和其它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先進文化一起,構成宜昌精神的源頭活水。屈原的世界文化高度、求索爭先精神氣質、浪漫高潔偉岸形象,是宜昌的歷史坐標、醒目標簽和文化個性,凸顯宜昌精神的雅致詩性和實干本色。
站在新的時代方位,肩負新的時代使命,需要從屈原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生民“塑心”,為實踐“立行”。
如何延續屈原文化根脈,激揚新時代宜昌精神?市政協委員孟美蓉建議,要以主題活動為引爆點,推進文化活動常年不斷、親民便民惠民。改變只在端午祭屈原的單調形式,精心策劃系列化的節會賽事和民間文化活動,力求讓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
今年端午節前夕,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總制作團隊黑弓聯合推出的宜昌·端午系列數字藏品在網絡發售,24000件藏品不到三分鐘一搶而空。火熱的數字文化讓市政協委員柏松深有感觸:“要凸顯數字性,通過發展虛擬文娛等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讓‘虛擬屈原’盡早融入各業態。”
“讓每一個宜昌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屈原。”市政協委員張燦提出,要廣泛開展屈原文化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系列活動,激發宜昌人的政治自豪和文化自覺,在宜昌高質量發展中彰顯屈子魅力、鍛造精神樣板。
市政協委員鄧向陽建議,要精心設計“屈原”“端午”“臍橙”“龍舟”等特色IP,開發動漫、國風、手游、文創、演藝、影視、劇本殺、研學、主題樂園等自帶流量的文化產品。
市政協委員張曉華提出,把屈原文化元素植入城市規劃設計,打造屈原廣場、屈原大道、天問臺、天問閣、天問塔等,以優秀文化浸潤城市肌理。
探索:打造世界級文化IP
荊楚文化中,屈原文化無疑是最亮麗的品牌,這既是學界的普遍共識,也是世界的廣泛認知。
委員們一致認為,屈原文化蘊含的求索奮斗精神、心系人民情懷、愛國民族情感,是老祖宗留下的世界級遺產,具有穿透歷史的時代價值,在國際國內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弘揚和傳承屈原文化,打造世界級的文化IP,對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傳播中國核心價值、彰顯中華文明內核意義重大。
市政協委員冉錦成建議,要加快建設“屈原文化國際交流傳播中心”,定期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年會、論壇、講壇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動。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將屈原文化納入對外文化交流重點項目,推動屈原文化“走出去”,擴大屈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市政協委員龍會忠提出,要以“屈原文化相關地”“世界詩祖”“中華詩人故里”“世界和平理事會1952年授予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所在地”等文化符號為紐帶,聯動高規格文化交流發展,做大屈原文化“朋友圈”,建設世界級“屈原故里”。
“打造一支雄厚的屈原文化研究隊伍勢在必行。”特邀專家、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專委會主任馮漢斌建議,建立屈原文化研究地方專家庫、屈原文化研究課題庫,鼓勵更多的宜昌學者和專家加入湖北省屈原學會和中國屈原學會,擴大宜昌在全國各大屈原研究組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讓世界看見宜昌、聽見宜昌、驚艷宜昌,重點在提升屈原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市政協委員劉紫榮建議,要縱向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媒體傳播矩陣,橫向建立城市群協同傳播格局。
市政協委員劉祖華建議,要研究制定屈原故里端午儀式標準,搭建“兩島一灣一公園”基地平臺,大流量推介創新講好屈原文化故事,讓屈原文化IP成為宜昌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的重要窗口。
如何吸引大家、名家參與屈原文化研究院建設?推動屈原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宜昌做了哪些探索?在實現屈原文化與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方面有些什么計劃?
會上,委員們提問直抵關鍵,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城發集團等負責人現場“接招”,結合行業工作實際作出回應。鼓與呼、問與答之間,共識在建立,智慧在碰撞,信心在增強。
“相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宜昌打造‘一標三地’的夢想會照進現實。”市政協主席王均成說。(記者 王瑩)
加強智庫建設 深化屈原文化研究
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專委會主任 馮漢斌
加強屈原文化研究。屈原文化研究院要迅速開展屈原文化學術研究、交流和傳播等工作,盡快形成有宜昌特色的研究課題。加大對屈原文化研究的經費投入,建議單獨設立學術基金。
打造一支雄厚的屈原文化研究隊伍。要整合宜昌市屈原文化研究隊伍,建立屈原文化研究地方專家庫、屈原文化研究課題庫。鼓勵更多的宜昌學者和專家加入湖北省屈原學會和中國屈原學會。
創辦一份市級屈原文化研究刊物并創設相關網站。建議屈原文化研究院著手創辦《屈原文化研究》或《屈騷研究》學術刊物。創辦一個綜合性的屈原文化研究與推廣的網站。
全面開展屈騷研究文獻的整理。對全國現有屈騷文獻進行整理出版。建議編輯出版一冊《屈原研究文獻簡明讀本》。
形成長期有效的屈原文化研究交流機制。打造“屈原文化研究國際論壇”永久舉辦地,同步舉辦宜昌“屈原文化研究年度論壇”,促進宜昌學者內部交流。
傳承屈原文化 賡續精神血脈
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在屈原文化的保護傳承中耳濡目染。用好載體,融入市民生活;對接國家規劃,建成世界級“屈原故里”;建設“云上屈原”,實現隔空傳播。
在文化經典的現代解讀中厚植基因。以屈原作品的現代闡釋為重點,補齊屈原研究的短板,解答現實之惑,增進群眾與屈原的情感共鳴。
在社會文化活動實踐中潛移默化。將傳統文化傳承融入到創建文明典范城市、詩歌之城、鋼琴之城等社會文化實踐中,廣泛開展文化活動,增強大眾參與性。
在傳統文化融入產業發展中轉化價值。以屈原文學獎、詩歌大賽、龍舟爭霸賽等為基礎,以舉辦農民豐收節、秭歸臍橙節、三峽旅游節為契機,推出系列品牌,促進大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屈原文化產業園,打造貫通多種形態的產業鏈。
在推出新時代城市精神中凝聚力量。在全市開展城市精神大討論,把弘揚傳統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和塑造城市精神統籌起來,加強城市精神宣傳。
建設世界級“屈原故里”
社科界調研組
精耕屈原文學作品內容創意,培塑世界詩歌之城。以專著編寫、原著解讀、學術論壇、教材編寫等形式固化屈原文化的文學價值,以屈原文學作品為資源做好文藝作品再創作。
促進屈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世界旅游名城。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推動文化賦能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開發鄉村臍橙園風光游、采摘體驗游等旅游線路,加快打造現代產業、智慧農業。
聯動高規格文化交流發展,建設世界級“屈原故里”。以“屈原文化相關地”“世界詩祖”“中華詩人故里”“世界和平理事會1952年授予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所在地”為紐帶,聯合著名詩人故里建立合作機制,定期開展詩歌誦讀大會、主題創作詩會等交流活動,促進文化交流合作,做大屈原文化“朋友圈”,打造文化交融共同體。
(調研組成員:龍會忠、張耀武、鐘愛平、王赟、向朝輝)
推動屈原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
文藝界調研組
規劃融合發展路徑。以屈原文化自覺作為文產融合方向標,建立文產融合的多元主體網絡,推動成熟的文化企業股權融資上市,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推動全產業鏈的產業融合。
明確融合發展定位。開展一次全面“文化體檢”,規范屈原文化資源在公共文化空間、文化產業、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的利用管理。找準屈原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現代生活、產業發展的結合點,合理定位與規劃。
凸顯融合發展“三性”。凸顯傳統性,讓非遺回歸生活;凸顯群眾性,將全市工會活動、運動會與全民龍舟運動緊密結合;凸顯數字性,讓“虛擬屈原”盡早融入各業態,擴展多元化營收模式。
整合融合發展營銷傳播。屈原文化相關企業的廣告、銷售、公關、包裝應統籌協調、統一策劃,樹立統一的品牌形象;建立宜昌屈原文化品牌視覺識別體系。
推進融合發展良性互動。提高開發層次,把屈原文化產業基地納入全國性文化產業基地建設規劃。強化政策保障,出臺有針對性的財政獎勵政策。
(調研組成員:柏松、楊婧、楊華、王武新)
用屈原文化彰顯城市品格
點軍區政協調研組
用屈原精神浸潤城市靈魂,讓屈原精神“立起來”。抓好青少年群體的屈原精神熏陶,將屈原文化精髓融入學校教育理念。抓好黨員干部的屈原精神教育和全社會的屈原精神浸潤,激發宜昌人“屈鄉人自有屈子魂”的文化自覺。
用屈原文化彰顯城市品格,讓屈原形象“活起來”。高水準構建屈原文化普及教育體系,創新活動載體,推動屈原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建強屈原文化研究院,建好屈原文化公園,做好旅游精品線路,把屈原文化打造成“活”的宜昌“城市展覽館”。
用屈原符號體現城市特色,讓屈原品牌“亮起來”。以屈原印象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合理布局街區文化業態,把屈原文化街區打造成歷史有根、文化有脈、旅游有景、商業有魂的宜昌形象窗口。把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用屈原元素命名街巷道路,以人們“看得見”“聽得見”的方式展示和傳播屈原文化。
(調研組成員:陳茂義、張燦、黃麗萍)
弘揚屈原文化 打造超級IP
民革宜昌市委調研組
以求索精神為先導,打造浪漫之城。營造浪漫主義主題,深入挖掘詩歌、端午、龍舟等文化浪漫元素。創作文旅影視IP,加快屈原文化研究成果轉換,創新、引導、培育文創產業發展。重塑屈原IP形象,在設計、審美、文化獨特性等方面與年輕消費者充分結合。
以文創產業為基礎,打造業態之都。打造IP主題樂園、小鎮、田園綜合體等“文旅農”新業態,研究制定屈原文化關聯“文旅農”特色產業標準體系。塑造一批特色IP,設計“屈原+”新產品,打造全版權超級IP產業鏈。打造“沉浸式”新場景,培育孵化屈原文化動漫、游戲、盲盒等新型文化業態。
以“一標三地”為靈魂,打造超級文化IP。提升屈原端午IP文化特質,研究制定屈原故里端午儀式標準,大流量推介創新講好屈原文化故事。筑牢龍舟賽事IP品牌內核,推動龍舟運動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展現文旅農融合IP獨特價值,打造一批精品文旅線路,把宜昌建成高人氣屈原文化推廣活動聚集地。
(調研組成員:劉祖華、葛政委、闕自強、杜鴻、方夏、魏錦榮)
構建屈原文化立體傳播格局
新聞出版界調研組
縱向建立中央省市縣四級傳播格局。以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為契機,充分發揮三峽日報社作為中國地市報研究會會長單位的輻射優勢,建立上通中省媒體、下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屈原文化傳播矩陣,將屈原文化作為長期性新聞宣傳選題精耕細作,在中省媒體及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常態化、高端化宣傳推介。
橫向建立都市圈協同傳播格局。建議與荊楚文化、屈原文化關聯度高的城市建立協同傳播網絡,聯合端午申遺的“三省四地”(宜昌、黃石、汨羅、蘇州)建立端午文化傳播聯盟;宜荊荊都市圈繼續發揮媒體聯盟作用,探索建立文博資源、文史資料、文化資源共享機制;策劃組織“宜昌汨羅屈原文化聯展”“宜荊荊恩屈原文化巡展”等跨區域活動。
對內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多元傳播格局。推動屈原文化傳播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聚焦重點時段,創新敘事方式,突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等熱點焦點,精心組織媒體宣傳、社會宣傳、學術推廣宣傳。創新傳播方式,將屈原文化融入劇本、游戲、創意市集、手伴設計等,增加體驗性、互動性。
對外加強策劃營銷形成國際傳播格局。以“融通中外”的理念增進國際理解與表達,把正能量轉化成國際“正流量”。
(調研組成員:劉紫榮、劉斌、薛玲、王玲、胡小兵、莊明)
做好屈原文化傳承的頂層設計
秭歸縣政協調研組
堅持統籌規劃、上下聯動、夯實基礎、突出特色的原則,做好屈原文化傳承的頂層設計。
堅持立足優勢,突出重點,做好重大項目的策劃實施工作。正確處理宜昌屈原文化公園、鳳凰山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樂平里詩意村莊之間的功能定位。
堅持夯實基礎,注重基層,做好屈原文化的研究交流、普及傳播。依靠學術團體,做好屈原相關的權威性闡釋、屈原形象在社會大眾中的統一定位、屈原作品權威解讀。創新推廣手段,傳播屈原文化。
堅持系統梳理,快速行動,研究制定端午節慶儀式標準、主要習俗規范、非遺項目技藝標準和屈原文化關聯特色產業標準體系,讓宜昌早日成為屈原文化的標準制定地。
堅持市場化、項目化的思路,根據“屈原文化+N”理念,努力把屈原的名人文化品牌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優勢。
(調研組成員:邵淑巖、李競賽、梅俊明、馬德彪)
學習成功經驗 弘揚傳統文化
市政協綜合調研組
以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品牌為切入點,彰顯鮮明主題,融合多種文化共生共榮,搶占文化制高點。
深耕本土歷史文化,整合各種資源,延伸文化脈絡,保護、傳承、轉化并舉,塑造和展現新優勢,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
融合創新各種表達形式,賦予傳統文化時代氣息,構建打通多重網絡節點,引領文化消費時尚,實現優秀文化的價值轉化和業態創新。
造就文化品牌,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數代人不舍修為。黨政決策主導、社會響應跟進、資本扛鼎推動、學人傾心奉獻,才能構建完整的文化生態。
(調研組成員:彭作佩、孟美蓉、陳華洲、張文宇、楊成珍、葛政委、覃嘯洪)